陪朱元璋打江山的34个人,朱元璋杀了30个,却为何不敢动这4人?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打天下靠兄弟,坐天下却往往先动兄弟的刀。

朱元璋,就是这一套的高手。

他起初身边有34位生死与共的功臣,结果江山坐稳后,竟亲手杀了30个!刀锋之下,不讲情义,只问威胁与忠心。

但奇怪的是,有4个人他始终没动,哪怕权势滔天、功劳盖世,也安然无恙。

朱元璋到底在忌惮什么?这4人凭什么能在腥风血雨中全身而退?

朱元璋:从乞丐到天子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在南京应天府(今南京)正式建立,38岁的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宝座。

此时的朱元璋意气风发,然而谁能想到,这位开国天子的出身,竟是一介贫贱出身的乞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小时候和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哥哥朱重四出家当和尚去了,朱重八一个人流浪乞讨。

元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意识到只有推翻元朝暴政,才能拯救苍生。

机缘巧合之下,朱重八遇到了同乡汤和,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从此,朱重八踏上了改变命运的不归路。

他性格沉稳,善于谋略,战功赫赫,很快成为红巾军中的佼佼者。

经过多年征战,朱重八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打败了各路群雄,完成了从一介乞丐到一统天下的蜕变。

称帝登基后,他改名朱元璋,以"洪武"为年号。

眼看大明江山稳固,身边聚集起一批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心中却隐隐有了猜忌和恐惧。

功臣封赏:尊荣背后的杀机

洪武元年,朱元璋隆重封赏了跟随他打天下的34位功臣,其中6人被封为开国元勋。

这6人都是扶明朝上,定乾坤的一等一功臣:

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常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朱元璋又为他们在鸡鸣山立了功臣庙,平日里上朝也要礼遇有加。

剩下28人也都被封为侯爵,享有不小的荣华富贵。

但是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朱元璋本就是个心胸狭隘,多疑善变之人。

他对自己的皇位很不自信,生怕有人会反过来把他拉下马。

尤其是看到这些功臣们个个身怀重兵,羽翼渐丰,朱元璋的心里更是惶恐不已。

要知道这些人都是跟朱元璋出生入死,一同打江山的兄弟。

如今江山已定,他们肯定也想在这其中分一杯羹。

朱元璋便开始疑神疑鬼,渐渐把这些昔日的战友都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不过,朱元璋也不能一上来就对功臣们痛下杀手。

毕竟明朝才建立不久,根基尚浅,他还要靠这些开国大将来巩固政权。

于是朱元璋一边大封功臣,一边暗中布局,只等时机成熟。

胡惟庸案:杀鸡儆猴的血腥序幕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

他在明初位高权重,担任丞相多年,但为人奸诈,贪赃枉法,早就让朱元璋看不顺眼。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的罪名,将其连同党羽一网打尽。

这场腥风血雨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自然是死罪难逃,株连三族。

可朱元璋的屠刀还不止于此,与胡惟庸有些许牵连的李善长等开国功臣也难逃一死。

朱元璋借此机会大开杀戒,把心中的怨恨发泄得淋漓尽致。

据史料记载,这一案件牵连的公侯、大臣及家族多达3万余人。

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这场血案无疑给那些尚在位的功臣们敲响了警钟,要是再不谨言慎行,难保什么时候就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可是朱元璋杀红了眼,他就像个疯子一样对自己昔日的兄弟痛下杀手。

大明王朝这艘大船,在功臣们的血泪中渐渐驶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

蓝玉:一代名将的血泪控诉

在朱元璋麾下打天下的众多名将中,蓝玉最骁勇善战,号称"常胜将军"。

这本来是蓝玉的殊荣,没想到却成了他的噩梦。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因居功自傲,口无遮拦,被小人告发谋反。

朱元璋早就看蓝玉不顺眼,这回有了口实,他二话不说,派人把蓝玉连同家人抓了起来。

可怜蓝玉堂堂一代名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狱中的蓝玉遭受了那最残酷、最不人道的酷刑折磨,据说朱元璋连亲自动刑的事都干过。

面对这样骇人听闻的暴行,蓝玉含血写下了那封刻骨铭心的血书,他在信中声泪俱下地控诉朱元璋的残暴和不讲情义。

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蓝玉最后还是含恨而终。

像蓝玉这样被朱元璋诬陷杀害的开国功臣绝不在少数,据统计"蓝玉案"连同冯胜、傅友德等一万五千多人被牵连诛杀。

看来在铁腕君主面前,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功劳,只要让他起了疑心,就免不了一死。

汤和、耿炳文: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朱元璋的血腥统治下,开国34功臣中有30人丧命,仅存4人幸免于难。

这4个幸存者中,最有名的当属汤和和耿炳文。

他们是如何在朱元璋的猜忌和屠刀下保全性命的呢?

我们先来看汤和。

汤和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最早号召朱元璋起义反元的人。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对汤和疑心颇深,总怕他兵权在握会造反。

这下子汤和可就危险了,搁在别人身上,恐怕二话不说就把脑袋搬家了。

但汤和岂是等闲之辈,他及时看清了朱元璋的心思,当即主动放弃兵权,声称要致仕归隐。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乐见其成,封赏了汤和不少金银财宝便放他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再看耿炳文。

耿炳文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为人谦和低调,从不争功邀宠。

朱元璋即位后,耿炳文主动请缨戍守边疆,一守就是十年。

这让朱元璋非常感动,认为有耿炳文这样的忠臣辅佐,江山就稳如泰山了。

可以说,汤和、耿炳文等人能够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保全性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主动远离权力中心,表明自己无意争夺皇权。

二是他们为人低调谦逊,从不显山露水。

这两点让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无从下手,最终得以善终。

血与泪的教训

明朝建立后的头几十年,是朱元璋斩将封侯,血腥统治的高峰期。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位期间,诛杀功臣、大臣多达16万人之巨。

洪武一朝,金戈铁马,尸横遍野。

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疯狂报复,给明朝埋下了祸根。

由于朱元璋滥杀无辜,在他死后,那些苟延残喘的功臣们再也无力辅佐皇室。

靖难之役中,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有不少开国功臣的后代倒戈相向,助他夺取了皇位。

朱元璋不念旧情,以"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忠良,最终导致人才凋零,党羽四起。

他思想偏执,猜忌多疑,对待功臣实行"赏一半,防一半,杀一半"的残酷政策,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结语

朱元璋与开国功臣们的恩怨情仇,堪称史上最惨烈的一幕"相爱相杀"。

他们一同出生入死,缔造了大明王朝的基业,到头来却反目成仇,最后只落得一场虚空。

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功臣们洒下热血,最终换来的只是冰冷的刀光剑影。

在功业与生死面前,君臣之间的所谓信任和情谊,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参考文献: 1.《明史》,张廷玉等撰 2.《洪武皇帝朱元璋传》, 肖成建 著 3. 《明史演义》, 明 小说家刚长生著 4.《朱元璋艰难成大业》,司马芳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江山   大明   明朝   党羽   封赏   王朝   屠刀   功臣   名将   兄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