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被实时监控?刚说完的东西 App 就推荐,为何关机竟然也能窃听

文 /编辑:雨

刚聊完火锅,手机就推荐餐厅?其实真相没那么吓人。

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刚和家人聊到想买辆自行车,打开购物软件就看到自行车广告;前一天才搜索过婚纱照,第二天各种婚庆推荐就冒了出来。

这种“巧合”实在太多,以至于越来越多人坚信:“手机在偷听我们说话”。

但真相可能没那么惊悚,近年来多家权威机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App并未通过麦克风窃听用户对话。

2023年中国信通院的检测结果就表明,主流App中未发现通过麦克风权限滥收集用户日常语音的行为。

那这些“精准推送”到底是怎么实现的?为什么推荐这么准?算法比你更懂用户。

举个例子,去年央视曾报道过某电商平台的推荐机制:平台不需要知道用户是谁,但会通过你的浏览、点击、停留时长等行为数据,给用户打上各种“标签”。

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售货员,虽然不知道顾客的名字,但记得上次买了什么、看了多久、喜欢什么款式。

这些标签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用户画像”。

平台可能不知道你的真实姓名,但它知道:“这是一个住在北京的25岁左右女性,喜欢户外运动,最近搜索过登山装备,常用苹果手机……”这样一来,推送登山鞋广告的成功率自然就高了。

跨平台广告:为什么在一个平台搜的东西另一个平台也知道?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细思极恐,但真正的原因往往是“数据共享”而非“偷听”。

调查发现,该平台通过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将用户设备信息、偏好数据等分享给合作方,导致用户在不同平台看到相似广告。

这就好比去商场买手机,店员知道买了新机,推荐手机壳和手机膜很正常。

但如果刚走出店门,路边小贩就拿着对应型号的壳膜来推销,消费者肯定会吓一跳,很显然,有人分享了你的购买信息。

手机权限:别随便说“同意”,很多人安装App时看都不看就点“同意”,这其实相当危险。

2023年某测评机构发现,不少App在申请权限时存在“过度索权”现象——一个手电筒App居然要获取通讯录和位置信息。

这些权限往往被藏在长长的用户协议里,就像允许快递员进门送件,他却顺便把你家户型图拍走了,你还完全不知情。

隐私保护:我们能做什么?

管好权限:定期检查手机权限设置,关闭不必要的麦克风、相机、位置访问权,iOS和安卓系统现在都有权限使用记录功能,可以查看哪些App在什么时候用了你的麦克风。

关注隐私标签:现在许多应用商店提供了隐私标签功能,清楚显示App会收集哪些数据,下载前花一分钟看看这些信息,值得。

使用隐私功能:苹果iOS 15之后推出的“隐私报告”功能、安卓系统的“隐私仪表板”,都能帮你监控数据去向。

分开使用:可以用两个浏览器,一个用于日常浏览,一个用于敏感操作(如网银)。

不同用途使用不同邮箱注册,也能减少数据关联。

最重要的是改变“隐私已死”的消极心态,就像不能因为空气污染就不呼吸,也不能因为数字时代的风险就完全放弃隐私保护。

每次权限管理的细心设置,每个密码的认真设置,都是在为大家的数字生活筑起一道防护墙。

数字时代没有绝对的隐私,但这不意味着要完全透明地生活,通过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完全可以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私人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数码   东西   手机   权限   用户   隐私   平台   数据   麦克风   标签   功能   广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