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为了要飞机,蒋介石有多卑琐?美国有飞机为何不给中国?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蒋介石最初邀请一位美国军官赴华担任联军参谋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想要经由此人获得更多美国军火供应,和派遣更多美国部队到中国战区作战。因此,如果史迪威想要扩张自己在中国战区的影响力,他的最上策莫过于采取具体行动,向中国人证明他的确有能力帮助中国满足这些需求。

缅甸战败加强了蒋介石的一个信念,那就是,尽管中国参战部队已经是中国最精良的部队,但是它们落后的武器是战败的决定性因素。


1、对于美国军火的要求


1942年6月15日,蒋介石和史迪威举行会商检讨中国军事需求。当蒋介石听到史迪威报告称,飞越驼峰的援助物资在6月份已经降到125吨,而且即使7月份也不会超过250吨时,不禁大吃一惊。这个数字和早先宋子文以为已经与罗斯福达成协议的每月12000吨,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个低劣成绩的根本原因,是英美两国没有认真地在印度境内建立足够的地面设施。更糟糕的是,美国原先承诺100架运输机中只有50架投入驼峰服役,而且工作效率极低。因此依照毕赛尔(时任美国在中缅印派遣司令部空军武官)将军推算,即使运输机的承载量再增加40%至50%,美国军援物资也只能满足美国驻华空军自身的需要,而不能给中国地面部队任何补助。

更糟糕的消息是,这个情形短期内没有改善指望。原因是,尽管欧洲战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计划还要等两年后才会实施,但是它对同盟国全球的运输机已经开始行使优先征用权利。这种情形最具体的表现是,美国援华军用物资数额在缅甸战败之前和之后的惊人差距。

在1942年头四个月里,它们分别为:9920吨(1月)、6487吨(2月)、20343吨(3月)、7439吨(4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美国空军运输大队运送到中国的物资是5月80吨,6月106吨。一个简单而又令人震惊的对比是:一个普通美国陆军步兵师,每个月需要7500吨补给品才能维持正常运作。

换句话说,到了1942年仲夏之际,整个中国战区接受的美国军援数量,比一个美国陆军步兵营的配给量还要少。

就在这个当口,史迪威又告诉蒋介石另外一个坏消息。那就是美国空军第十大队总共只能拨出150架飞机供中国战区使用。当蒋介石重申中国希望能够得到500架第一线飞机和每个月5000吨物资时,史迪威表示这些数字无法达到。

他最初采用的借口是中国缺乏飞机场供它们使用;但是蒋介石当即声明,只要美国答应把飞机送来中国,他一定保证飞机场如期建好。史迪威当然知道蒋介石的承诺绝非诳语,因为不久前中国才刚刚创造了一项纪录,那就是99天内在成都建成了一个大型机场,而且这个机场被美国军方认为是当时世界供重轰炸机起落最好的机场之一。


会谈结束后,蒋介石急忙向美国政府提出同样数字的请求(500架飞机,5000吨军备),并希望以上目标能够在6个月之内实现。与此同时,蒋介石则搁置了原先答应让史迪威统御10万大军在印度接受训练的承诺。

不必说,蒋介石的用意是开始把中美双方的承诺串联起来:如果美国政府兑现它早已作出的承诺,则中国政府也会兑现它刚刚才作出的承诺。不用说,这个决定对史迪威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史迪威最迫切的希望就是能够带领一支新军重回缅甸作战,而这个眼见即将实现的希望却被中方延期了。

这个发展对史迪威的心情肯定会激起剧烈的反应。


2、谁控制飞机?


蒋介石6月中旬所提的要求并非随兴而发的异想,而是他从太平洋开战以来就不断争取美国军火援助的延续动作。早在宋子文1940年赴美时,他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尽量多买美国武器。他当时的购货单已经包括了1000架飞机,但是表示如果美国有困难的话,也愿意接受500架(350驱逐机、150轰炸机)。所以这些数字的本身可谓了无新意,更非漫天要价。

1940年底,由于几个新因素同时出现,使得中国对战斗机的要求急剧提升。

一是苏联承诺的飞机迟迟没有运到。但即便它们及时运到,其性能也无法和日本飞机相比,而只能导致更多的中国飞行员伤亡而已。二是日本已经开始对中国内地许多城市施行大规模战略性滥炸,企图彻底摧毁中国人的战斗意志。而中国政府毫无反击能力。三是即使缅甸路在1940年10月重新开通,蒋介石仍然担心日本会随时把它炸毁。

因此,他想要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赶紧大量进口外国武器,其中仍然包括500架装备齐全的飞机。


到1941年5月,日本的轰炸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忍程度。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美国飞机能够尽快抵达中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蒋介石在1941年7月1日再度试图说服罗斯福给予协助。蒋介石指出,中国军火要求的数量非常有限,不致对英国在欧战中的需求造成任何短缺后果,但却对中国战区有重大意义。

中国对500架飞机的计划远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就已经形成。它既不代表中国领袖心存幻想,以为仅靠500架飞机就可以战胜日本,也不代表他们有任何计谋想把战争的重担转移到美国身上,因为美国当时根本就还不是盟邦。

中国的计划也得到了当时美国派遣到中国的空军代表团(以克莱格将军为团长)的支持,而这个代表团的任务正是评估中国的军事需要。

史迪威在初次面见蒋介石时(1942年3月6日),其实已经主动提供消息说,美国空军阿诺德将军在原则上批准了史迪威提出的350架驱逐机和150架轰炸机要求,而且如果中国能够把飞机场和其他支持设施造好,这些飞机将可在夏天抵达中国。因此,当这些飞机没有如期抵达时,宋子文立刻向罗斯福提出抱怨。

1942年夏季的一些新发展,迫使蒋介石再把注意力转移到空军问题上来。

第一,宋子文在不断要求获得美国飞机的交涉过程中,偶然从阿诺德将军处得知,原来主动权操纵在史迪威手中,因为“史迪威和毕赛尔将军必须先呈报关于飞机的详细报告”,然后军部才能列入考虑。

宋子文向重庆政府报告称:

“安诺德(阿诺德)将军还说道,只要史迪威在任何时间作了决定,他就可以命令白赖德将军将其手中掌握的飞机送到中国前线。”

阿诺德将军这些话,让宋子文马上催促蒋介石直接向史迪威提出中国对飞机的需求。


第二,毛邦初在5月24日呈蒋介石报告中一再强调,当时美国飞机产量已高达每月5000~6000架之多。然而在前此整整一年时间里,拨给中国的只有290架,而其中还有很多从未运抵国门。毛邦初警告称,如果中国不即刻采取积极行动,他担心中国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得到飞机,因为如果它们的配额一旦被其他国家争取到手之后,便很难改变。

毛邦初对美国飞机制造业报告的正确性,不久之后(6月份)又被一位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所证实。这就更增加了中国政府对提出飞机要求的紧迫性。

第三,宋子文在6月2日向蒋介石抱怨,美国政府在处理中国军火购买清单时,最多只从其中挑选少数几个美国民众关注的项目予以实施,其目的并非在帮助中国,而是在安抚美国人民群众。整体而言,美国运送的物资数量既少,性质也不符合中国需要。因此,宋子文建议蒋介石应该直接寻求史迪威的帮助。

他特别指出,就在一天以前,罗斯福才刚刚告诉宋子文说,史迪威是被派去帮助中国的,因此蒋介石无需客套,可以直接命令史迪威。因为史迪威既然是蒋介石的直接部属,他当然应该听命于蒋介石。宋子文更具体地建议蒋介石应该召集史迪威、陈纳德、周至柔和毛邦初等人,共同起草一份中国全盘军需的草案,然后指示史迪威将草案送交美国军部。与此同时,宋子文也打算把同样的清单递交给美国政府。宋子文显然认为,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更能奏效,而史迪威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3、中国飞机的匮乏情况


宋子文提出建议的时机还受到另外一个事件的影响。那就是在1942年6月,罗斯福刚读到史迪威呈交的一份报告,其中宣称中印之间的空中运输(驼峰航线)正在顺利进行。当罗斯福向宋子文表示对驼峰工作满意时(6月17日),宋子文当即坦白指出其报告的错误,因为过去几个月来实际运输量仅有500吨而已。


宋子文所提数字之低着实让罗斯福大吃一惊,并立即命令军部展开调查。正如宋子文事后告诉蒋介石的,即便是美国人也会向他们总统提供虚假报告。正由于中国人认为美国总统被史迪威和军部官员所蒙蔽,因此他们认为突破这种困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由蒋介石直接和美国总统商量。

毛邦初警告说中国对美国飞机的需求正被其他盟邦排挤出局,史迪威早先对空军在缅甸战役中的重要性的评价,阿诺德将军告诉中国人史迪威在军部对分配物资有一言九鼎的影响力,以及罗斯福总统口头鼓励蒋介石直接向史迪威下命令去说明中国的需要,综合这些事件,让蒋介石愈加相信,既然中国已经在缅甸战场对同盟国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那么现在应该轮到同盟国来显示它们对中国的支持了。

当然,最能影响中国人情绪和影响他们对空军力量看法的因素,莫过于他们此时战争物资的极度缺乏。就拿中国空军来说,毕赛尔将军在作过独立调查后说道:“整个中国空军的力量,不超过50架驱逐机和50架轰炸机。(它们)老化、破旧、缺乏零件,完全不适宜和日本飞机进行空战。”

中国全国各地库存炸弹零星杂乱,种类多达29种,分别产自美国、苏联、意大利,和中国土造,光是在飞机上载卸炸弹的装置和手续就必须因弹而异。更何况整个中国空军1000磅的重型炸弹总共只有4枚,其他绝大多数都是200磅以下的小炸弹。

至于美国在华空军的情况也同样严重短缺。

居里1942年7月经过实地调查后向总统报告说:

“在我访问中国的此时此刻,我们整个在华空军只有45架驱逐机和7架中型轰炸机…用这么少的力量能够达到这么出色的成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同样的例子。它不但保卫了辽阔疆土,削减了敌人势力,而且在轰炸任务中得到成功。”

然而为了要维持作战,陈纳德和他的队友们不得不采取“拆东补西”的方法来生存。换句话说,他们被迫从现有的飞机上拆下零件再拼凑装配到另外的飞机上,以维持这个微小空军还能够作战。

居里继续说:

“这个战区应该有一个更强大和装备更好的空军。而到目前为止,这样一个空军居然还没有出现。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足够让人感觉到,在同盟国所设定的优先次序中,诸如保卫自由中国,支持中国地面部队作战,从中国出发直接轰炸日本目标等任务,都被同盟国压到了所有优先级的最底层。”

而在1942年夏季,配备保卫中国陪都重庆的全部空防力量只有9架驱逐机和9个飞行员,他们全天候地守候在飞机旁边待命升空迎击敌机。比起世人称道的英伦保卫战,这个中国空军的实力只能说是一个悲剧,因此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也更加惨烈。


我们还可以改换另外一种方式来了解中国的困境,那就是把美国送到中国的飞机数量和它送到别国的作一比较。

1941年9月到1942年6月之间,中国得到的分配总数是392架飞机,其中266架是战斗机,其余只是教练机。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飞机还被扣留在印度没有运往中国。

相比之下,其他盟邦接收的美国飞机数是:英国接到2203架飞机,苏联1202架,加拿大1027架,(英领)埃及857架,而且几乎全部是战斗机。当然除了美援飞机之外,这些国家原本就有自己的空军,拥有工业基础和军事科技可以制造本国的飞机。

最后,美国空军作战部队还把自己大量的战斗飞机进驻在这些同盟国家境内。

因此,盟邦本国空军、美援飞机,和美国空军进驻该国飞机,加起来的总数就更为庞大了。依照一项估算,同盟国(美、英、苏)1942年6月间维持在第一线的作战飞机约为10000架。而此时同盟国在空军作战史上也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那就是首度一次出动1000架飞机去攻击一个德国城市。鉴于中国空军小得可怜,蒋介石急于想要获得多几架飞机,不意却被指责是故意挑起中美外交上一场大风暴。


4、对史迪威态度的转变


1942年6月26日,史迪威通知蒋介石说,原先配备给中国战区但是驻扎在印度的重型轰炸机刚刚被调去埃及,而其他运输机也被调走,以便运送人员和器材到其他地区。更有甚者,有一群A-29轻轰炸机,本来已经在从美国飞往中国途中,也被调往埃及。这一切行动所意味的是,中国的空防力量将大幅削弱,而从印度运到中国的补给品也会相应削减。这些发展使得中国人积怨爆炸点的来临,要比各方所估计的都快得多。

事实上,不久以前,美国才作过一个类似企图,想要减少中国空军已经少得可怜的力量。那就是在4月中旬,毕赛尔通知中国政府说,美国军部打算把一部分预定要拨给中国的驱逐机改拨给英国,以保卫印度东北部和英国东方舰队,并防止日本进攻。中国人当即提出强烈抗议,及时阻止了这件事。

然而这一次美国政府大概学乖了,因此采取先斩后奏的做法,使得中国政府措手不及,无法改变结果。

然而当史迪威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6月25日),连他自己都承认美国犯了严重错误。

但是第二天当史迪威把坏消息面告蒋介石时,他却没有作出任何努力去缓和这个打击,而只是把事件简单地通知蒋介石。当史迪威作报告时,蒋介石和妻子都一言未发,然后他们的情绪就炸开了。


由于调走的飞机属于史迪威统御范围之内,而其使命又是支持中国战区和缅甸战场,因此蒋介石认为这个调动行动必须事先征得他本人的同意才可付诸实施。史迪威只好承认,蒋介石的解释完全正确。史迪威同时也心虚地表示,希望这次调动只是暂时性行为,而且他已经提出要求,让这些飞机尽快回归中国建制。

但是蒋介石拒绝接受史迪威的糊弄,进而抱怨这起事件充分证明同盟国根本不关心中国战区的利益。

在谈话中,他一度追问:

“同盟国到底要不要中国战区?我只要一个字的答案:‘是’或是‘否’。中国为了同盟国,已经做了它应该做的。中国不可能再做更多了。同盟国对中国,做了它们应该做的吗?”

蒋介石后来在日记中承认,他虽然在会谈中尽量抑制住自己的怒气,却很高兴宋美龄不假辞色地指斥了史迪威。宋美龄的怒火,一方面是针对英国人阴谋夺走中国应该拥有的美国军事援助品,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史迪威没有尽到全力去保护中国的利益。

他们的会谈无可避免地涉及史迪威在这些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蒋介石提到军部曾经有人透露:军部一直在等候史迪威提出要求派遣更多运输机以增加飞越驼峰的运输量,而史迪威却不曾采取任何行动。史迪威当然极力否认自己有任何过失,转而抱怨说军部只是想把他当成替罪羔羊。

蒋介石在6月26日会谈中所用的语气,和两天前他对史迪威和颜悦色的会谈截然不同,从会谈记录可以看出,一开头,史迪威本想以避重就轻的手法,尽量淡化这次移防的重要性,他甚至避免提到移防飞机的确切数量,冀图蒙混过关。但是当蒋介石明白指出,史迪威在此次事件中无法推卸个人责任,继之又提到宋子文来电指责史迪威在争取美国军援时没有尽心尽力时,史迪威的姿态才开始软化。

事实上,蒋介石怀疑这次事件可能是史迪威和其他美国军方领袖互相勾结所造成,根本没有得到美国总统批准,或甚至没有让美国总统知情。为了解开这个疑团,蒋介石决定直接发电给罗斯福,询问后者对此事是否知情。

经过一天时间平息心情之后,蒋介石才提醒自己(6月27日),今后不应对史迪威声色俱厉地说话。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相信飞机移防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国无条件屈从英国人对于同盟国战略和外交主张。为此,他特别提醒自己千万要警惕,不可让中美双边关系受到伤害。蒋介石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运用自己的力量,争取美国给予中国足够的支持去收复缅甸,这样才能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换句话说,蒋介石此时的信念是,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必须极力争取重新开启缅甸战争。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从美国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更具体地说,中国指望美国的军援内容应该包括:

(1)500架第一线作战飞机;(2)5000吨空运物资;(3)5万名美国士兵参加第二次缅甸作战。蒋介石在6月28日的日记中清楚地写道:“以全力促成英美收复缅甸为唯一策略。”


5、美国的敷衍


当史迪威在6月26日会议后向马歇尔报告他和蒋介石会谈的情况时,他附加了一个警告:“依我的看法,这个事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史迪威对会议内容的报告基本详实,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他声称蒋夫人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字眼说:“此地的亲日活动明显增加,因此问题是美国到底要不要中国(与日本)讲和。”

其二是史迪威给军部的报告和他自己私下的想法也显然有相当大的差别。因为即使在受到蒋介石严词申斥之后,史迪威在日记中仍然承认:“我真不能怪他;飞机移防一事,看起来就是(美国的)背信之举。”

在中国方面,蒋介石对于美国援助的可靠性变得更加担忧。因为他收到了宋子文的报告,说军火分配委员会正在考虑在7月以后把中国的分配量降低到每个月400吨以下。

更有甚者,军部同时打算全面停止对中国的武器分配工作,其所持的理由是许多已经分配给中国的物资,仍然堆积在印度仓库里无法运出,因此无需再继续从事分配工作。在宋子文提出强烈抗议之后(包括声言中国准备关闭所有驻美办事处和召回工作人员),军部虽然立即收回成命,但是蒋介石仍把军部的动作看成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预兆。因为军部显然想利用中国已经在印度堆放了45000吨租借法案物资作为借口,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不要再坚持把每个月3500吨的分配额,继续堆积在现有的储存量之上。

但是中国人的立场正好相反,因为印度堆积量之大并非出于中国人的过失,而恰恰证明美国没有尽心尽意帮助中国。


宋子文的响应并未就此打住,他反而更进一步向美国新闻记者诉苦,抱怨中国争取英美援助的困难性。不用说,宋子文的行为让军部大为光火。不久之后,当宋子文得知罗斯福准备派居里到中国向蒋介石解释运输的困难时,他甚至试图阻止居里的访华计划,他的理由是美国需要向中国提供的不是一些空洞的安慰话,而是实质的援助措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标签:蒋介石   罗斯福   中国   缅甸   飞机   同盟国   军部   战区   美国   空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