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去了南京和常州,直言不讳:南京人和常州人的差异真挺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总以为长三角的城市都像外滩一样“摩登精致”。直到上次,我坐着高铁一路向西,先到南京,再转常州,才发现这两座城的人,简直像从平行时空穿越来的——南京人像端着咖啡的“古都侠客”,常州人则是藏在运河边的“江南隐士”,差异很大!

1. 饮食

在南京,我差点被“鸭文化”淹没了。街头巷尾全是盐水鸭、鸭血粉丝汤、鸭油烧饼,连奶茶店都出了“鸭屎香”联名款!一位卖烤鸭的阿姨说:“南京人一年吃掉1.5亿只鸭子,鸭子游过长江都得绕道走!” 我尝了一口鸭血粉丝汤,汤头鲜得像是把整条秦淮河炖了进去,阿姨还教我:“喝汤要配锅贴,这叫‘咸甜配,活到一百岁’!”

到了常州,画风突变。朋友带我钻进一家老面馆,端上一碗银丝面,细如发丝的面条泡在鸡汤里,上面盖着溧阳白芹和扎肝。老板得意地说:“我们常州人不争鸭子,只争一碗‘三鲜’——鲜汤、鲜浇头、鲜手艺!” 最绝的是网油卷,猪网油裹着豆沙炸得金黄,咬一口酥到掉渣,甜得刚刚好,常州朋友调侃:“这叫‘低调的奢华’,上海人懂吧?”

2. 方言:儿化音的豪迈VS吴语的倔强

在南京新街口问路,大爷一口“n”“l”不分的南京话把我逗乐了:“莱斯(厉害)!直刺(直走)到辣块(那里)!” 地铁上两个阿姨吵架,一个喊“阿要辣油啊?(要吵架吗?)”,另一个回“多大事啊?”,吵着吵着突然一起笑场:“算赖算赖,喝馄饨去!”

常州话则让我怀疑自己学了假吴语。菜场里阿姨推销萝卜干:“倷要‘虚头豁欠’(花里胡哨)的伐?阿拉常州萝卜干‘笔立势直’(干脆),配泡饭‘刮辣绷脆’(爽口)!” 我一脸懵,朋友翻译:“她说常州人连方言都像白芹——看着清淡,嚼着带劲!”

3. 性格:大萝卜的憨VS小健头的倔

南京人自称“大萝卜”,我算见识了。中山陵排队时,一个大叔硬塞给我两包子:“上海来的?尝尝我们金陵饭店同款!别客气,南京人就这样,实在!”后来才知道,他竟是某高校教授。出租车司机更绝,听说我想找老巷子,直接绕路带我看颐和路民国建筑:“来都来了,免费导游!南京人讲究‘胎气’(大气)!”

常州人则是“闷声发大财”的典型。朋友带我去拜访一位做梳篦的非遗传承人,老爷子工作室藏在青果巷老宅里,桌上摆着给英国王室的定制订单。我夸他厉害,他摆摆手:“常州人‘做健头’(做事较真)罢了。你看这篦子,72道工序少一道都不行!” 这让我想起常州GDP常年稳居全国前25,却鲜少高调宣传——果然是“低调到骨子里的骄傲”。

4. 历史:帝王气VS工匠魂

南京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站在明城墙上,导游说:“这块砖来自江西,那块来自安徽——朱元璋建城墙时,全国30万工匠在这敲敲打打。” 夜游秦淮河时,画舫大叔指着夫子庙说:“六朝时这里就通宵达旦,南京人啊,玩都要玩出‘王气’!”

常州的历史却藏在细节里。淹城遗址的独木舟告诉我,这里2700年前就有“江南第一水城”;天宁寺的梵呗声里,藏着中国唯一“以寺建塔、以塔护寺”的智慧。最让我震撼的是常州博物馆的“龙城三宝”:南宋朱漆戗金莲瓣式奁,漆层薄如蝉翼却千年不腐。讲解员小姐姐骄傲脸:“常州自古出工匠,连‘毗陵’这古名都带个‘陵’——比山还稳当!”

回上海的高铁上,我盯着窗外发呆。南京像一锅老卤,越熬越香;常州像盏白茶,越品越甘。一个守着“天下文枢”的霸气,一个藏着“中吴要辅”的底气,明明只隔183公里,却活成江苏不一样的两面。

难怪网友说:“江苏是散装的,但南京和常州拼在一起,刚好凑成完整的长三角。”下次谁再说江苏没个性,我一定把鸭血粉丝汤和银丝面扣他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常州   南京   秦淮河   血粉   吴语   南京人   直言不讳   工匠   江苏   上海人   鸭子   阿姨   差异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