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卫有个叫福二的年轻人,自幼丧父,母亲刘氏对他百般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福二欺负同龄小孩,母亲极力袒护;福二与浪荡子为伍,母亲不加管教。
直到福二三十多岁,仍光棍一条,却开始对母亲非打即骂,甚至管亲生母亲叫“老婢”。
最后在福二生日那天,他因母亲做饭稍慢而对老人拳脚相加,甚至持刀指向苍天挑衅。刹那间雷电交加,福二倒地身亡,半边身子焦黑。这虽是个极端故事,却揭示了溺爱带来的可怕后果。
溺爱不是爱,而是过度地阻碍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溺爱不是过度的爱,而是过度地阻碍。当我们自以为在“爱”孩子时,实际上可能是在阻碍他们的成长。
试想一个学步孩子想拿十米外的玩具,大人急走几步替他拿到。看似帮助,实则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能力的机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愤怒和怨恨,远大于对“帮助”的感激。
溺爱的十二种表现,你占几种?
湖北儿童心理专家石淑华指出了溺爱的12种表现:
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害怕哭闹:孩子一哭就满足要求
越俎代庖:成人包办所有事
心领神会:大人猜测小孩的心思
过分关注:大人围着小孩子转
小题大做:小疼痛大人当是大事紧张
不让劳动:将劳动当成惩罚或不让孩子劳动
赏识过度:表扬过度
当面袒护:父母教育孩子时老人护着
惩罚不当:该罚不罚,不该罚乱罚
剥夺独立:总觉得不放心,觉得孩子必须得到陪护
放任自由:“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再......”
如果存在超过8种,就要警惕了,说明家长存在溺爱,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不利。
溺爱成瘾的心理根源
溺爱往往源于父母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童年缺乏父母关爱的人,可能通过溺爱孩子来弥补自己曾经的情感缺失。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试图通过给予他人无条件的爱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溺爱者也可能是通过过度关注和付出来控制对方的行为或情感,这种控制欲通常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望。
真实案例:从溺爱到毁灭
2010年,云南发生了一起令人唏嘘的案件。老陈40岁得子,对儿子小刚极度宠溺,无论要什么都会满足。
小刚14岁就让女友怀孕,老陈没有责怪反而美滋滋地等着当爷爷。小刚长大后游手好闲,不断向父亲要钱,要不到就殴打父母,甚至卖掉家中旅馆。
最后,小刚竟多次在父亲饭菜中下毒,想制造中毒假象以勒索工地老板。老陈发现后,忍无可忍,在儿媳帮助下将儿子杀害并抛尸池塘。一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因溺爱而毁灭。
溺爱如何造就“逆子”
溺爱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压抑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过多的干预和过分的保护会扼杀孩子获取成功的积极性。
滋长依赖心理,限制独立意识:形成依赖性格,使孩子变得懦弱,缺乏勇气。
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在有的家庭中,甚至发生了“老子怕儿子”的怪现象。
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责任感:习惯于养尊处优,一旦摔倒就有家长立即扶起。
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
当孩子说“我来……我来……”时,他的真实需要是自主行动的愿望。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这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 “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爱是放手而非束缚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延伸或替代。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宠爱,实质上却是以爱为名的控制和剥夺——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经历挫折、发展能力的机会。
适当放手,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承受适当的挫折,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不要等到孩子变成“逆子”才后悔莫及,从现在开始,用科学而非溺爱的方式培养孩子,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毕竟,我们陪伴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永远保护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最终能够离开我们,独立生活,并且生活得更好。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