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儿子初中辍学,教育的“弃子”,还有救吗?帮帮抑郁孩子

当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在教育论坛上说出 “儿子佟浩然初中辍学” 时,台下瞬间陷入死寂。这个 17 岁考入北大、27 岁成为名校教授的 “教育标杆”,却养出了被现行教育体系贴上 “弃子” 标签的孩子 ——14 岁的佟浩然曾把自己锁在房间 108 天,白天蒙头沉睡,夜晚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连母亲递进去的饭菜都常原封不动,最终向学校递交了退学申请。

这个故事像一块巨石,砸进了无数家长的心湖:当孩子被学业压垮、用沉默和封闭对抗世界,甚至成了教育评价体系里的 “弃子”,我们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吗?

那些陷入困境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拉回正常生活的轨道?赵冬梅与儿子的救赎之路,或许藏着所有家长都该看懂的答案。

一、别把 “弃子” 标签贴太早:困境孩子的求救信号,藏在细节里

佟浩然的 “辍学”,从来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长期压抑后的崩溃。早在小学时,他就显露出对标准化教育的不适 —— 生字听写总跟不上进度,数学应用题要比同学多花两倍时间,可他拆遥控车时能精准记住每颗零件的位置,组织同学用酸奶盒造小船时,能清晰规划浮力与载重的平衡。

这些被老师归为 “不务正业” 的特质,恰恰是他对抗困境的潜在力量。

真正让他彻底封闭的,是初中那次 “89 分的批评”。当他拿着语文试卷回家,赵冬梅还在为接近 90 分的成绩欣喜,老师的电话却随之而来:“全班就三个没上 90 分的,佟浩然这样,以后很难跟上进度。”

这句评价像一根刺,扎破了孩子最后的心理防线。此后,他开始装病请假,后来干脆把自己锁进房间,用沉默拒绝所有沟通。

赵冬梅后来才明白,孩子那些 “反常行为”,全是求救信号:锁门不是叛逆,是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拒绝吃饭不是任性,是连照顾自己的力气都没有;对着屏幕发呆不是沉迷游戏,是找不到能让自己安心的事。

可当时的她,和太多家长一样,只盯着 “辍学”“成绩差” 的标签,却没看见孩子藏在封闭背后的恐惧与无助。

就像北京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李雪所说:“没有天生的‘教育弃子’,只有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当孩子用极端方式对抗时,不是他想放弃自己,是在等有人帮他卸下压力。”

二、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家长先放下 “拯救者” 执念,做 “陪伴者”

“我曾以为,凭我的学识,总能把他拉回‘正途’。” 赵冬梅在回忆那段日子时,语气里满是懊悔。

最初,她请名校老师上门补课,把儿子的游戏账号注销,甚至强行把他拽出房间去学校,可每一次 “拯救”,都让孩子的抗拒更激烈 —— 有次她逼儿子写作业,佟浩然直接把钢笔掰断,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不是想让我死?”

直到那个深夜,赵冬梅蹲在儿子房门外,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所谓的 “拯救”,不过是把 “要优秀” 的执念,变成了压垮孩子的另一根稻草。

从那天起,她开始放下 “让孩子返校” 的目标,转而做 “能让孩子安心的人”。

她不再提成绩,而是抱着一堆旧家具零件敲儿子的门:“妈妈组装不好这个衣柜,你能不能来帮帮我?” 第一次,房门迟疑了几分钟后打开了;她不再批评孩子熬夜,而是把温牛奶放在电脑旁:“要是困了,就躺会儿,妈妈不催你。”

渐渐地,佟浩然愿意和她聊几句游戏里的事,甚至会主动说 “今天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这个转变,藏着帮困境孩子走出阴霾的核心密码:家长先从 “纠正者” 变成 “接纳者”。当孩子陷入封闭时,他们最害怕的不是 “没前途”,而是 “不被爱”。

赵冬梅的经验证明,比起 “你要变好”,“你现在这样也没关系” 更能让孩子卸下防备 —— 那些被理解、被接纳的瞬间,才是照亮困境的第一缕光。

三、帮孩子重建人生:绕开 “教育单行道”,找到属于他的 “赛道”

“当我不再把‘上大学’当成唯一目标,突然发现儿子的路其实很宽。” 赵冬梅的这句话,点醒了无数困在 “唯学历论” 里的家长。

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她发现佟浩然对摄影格外痴迷 —— 会对着一张风景照研究半天光影,能把家里的旧相机拆了又装,甚至会为了拍日出,凌晨四点就起床去郊外。

她没有像当初那样说 “摄影能当饭吃吗”,而是悄悄给儿子报了短期摄影班,送了他一台二手单反。没想到,这个曾经连房门都不愿出的孩子,开始背着相机跑遍北京的山野,还把拍的照片发到网上,慢慢有了粉丝,甚至有人找他拍户外宣传片。

如今的佟浩然,成了小有名气的户外摄影师,能靠自己的作品养活自己,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自信。

赵冬梅的故事,撕开了一个被很多家长忽视的真相:教育从来不是只有 “上学考大学” 这一条路,那些被贴上 “弃子” 标签的孩子,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就像巴比馒头创始人刘会平,初中辍学后靠卖包子年入 16 亿;非遗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没读完高中却靠手艺登上国际舞台;还有无数像佟浩然这样的孩子,在摄影、机械、手作等领域找到价值 —— 他们不是 “弃子”,只是需要有人帮他们绕开不适合的路。

对于正面临孩子困境的家长,我们可以从赵冬梅的经历复制三个有效方法:

当佟浩然在山野间按下快门,捕捉到第一缕晨光时,他早已不是那个被教育体系定义的 “弃子”,而是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向的追光者。

赵冬梅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救不了的孩子,只有没找对方法的家长。当我们放下 “要孩子优秀” 的执念,接纳他的不完美,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那些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终会在适合自己的天地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培养 “标准化的优等生”,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 “独一无二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抑郁   北大   儿子   教授   初中   孩子   困境   家长   成绩   目标   标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