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还高喊“希望中国在一个月内解决稀土问题”的欧盟,在中国发布了一道禁令之后,瞬间像泄了气的皮球。
如今,用“可能不出席中欧峰会”来施压中国的冯德莱恩也陷入了两难的局面,这峰会,她可能硬着头皮也得来了。
中国发布一道禁令
最近,中国商务部宣布限制8项电动车电池制造技术的对外输出,若有投资经商或者技术合作之类的需求,先要向相关部门报备。
从深层次来看,这一决策不仅仅是技术保护那么简单。电池制造技术是全球电动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掌握这一技术,意味着掌握了电动汽车产业未来的竞争话语权。
而限制技术出口,也将进一步妨碍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海外建厂的步伐,但推动中国车企在欧建厂是其一直以来的愿望。
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实上他们是想把竞争对手变成给自己打工的这样就能牢牢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还能稳住就业,顺便让技术也慢慢“流”到自己手里。
中国新能源车企具有种种优势,技术先进、产量大、成本还低。美欧一看,既然挡不住,那就换个法子——让你来我这儿建厂。
这样一来,能解决我当地的就业难题,还能带动周边那些配套产业发展,像电池材料、生产设备、物流运输等都能跟着沾光。时间长了,中国的技术慢慢就被学去了,变成大家都认可的本地技术,相当于变相的技术转移战略。
但这种合作关系,对中国来说风险也不小。海外建厂就意味着技术的部分流失和生产线的逐步本地化,可能会导致技术外泄,特别是在电池、自动驾驶这些关键领域。
就说比亚迪在匈牙利的生产基地,虽然给匈牙利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这也让“匈牙利制造”的名头更响了,反而减弱了“中国产品”的标签。
还有宁德时代在美国的工厂,被视为“美国产业的一部分”,这种身份转换,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税收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更有可能是技术的逐步本地化,最终导致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分配发生改变。
冯德莱恩“无牌可打”
而冯德莱恩本来想通过不参加峰会,逼中国在电动车补贴、产能过剩、市场准入这些方面让步。
结果中国这一招“技术封锁”太精准了,让她意识到自己手里的谈判筹码根本不够。要是她真不去峰会,反而会错过参与全球电动车产业博弈的机会。
近年来,欧洲产业链被掏空,新能源又被中国遥遥领先,本地车企抱怨不断。这也是为什么美欧想推动中国车企海外建厂,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控制和“去中国化”。
面对这种技术外泄与产业链调整的局面,中国通过限制电池技术的出口,实际上是在强化产业链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控制核心技术的输出,中国在全球电动车产业里逐渐形成了一条坚实的“护城河”,有效防止了外部压力的进一步渗透。
随着全球电动车产业竞争的加剧,中国通过限制电池技术的出口和推动产业链自主化,正在逐步掌控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话语权。
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自信,也预示着未来全球电动车产业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在中美欧博弈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输出与产业安全,将成为中国未来战略的关键。
中国已经在全球电动车产业里占据了重要位置,未来能不能走得更远,还得看中国能不能继续保持这种战略定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