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水利工程花了三千亿,这天文数字你听着可能心疼。但南水北调,是咱国家在“北渴南饱”之间,打出的一盘超级大棋。
调水767亿立方米、影响两亿人,你说值不值得?
提起南水北调,最先让人炸毛的不是“南”也不是“北”,而是三千亿的支出。调点水就要烧这么多钱?值得吗?要说值不值得,那就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北边真的有那么缺水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70%以上的水资源都集中在长江、珠江和东南沿海流域,而华北、黄淮、海河流域等地区,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大,却是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区域。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这五省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点受水区。它们人均水资源量普遍低于国际认定的“极度缺水”红线——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北京一度低至10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之一,甚至连一些北非沙漠国家都不如。
地表水不够,就只能掏地下。几十年来,北方大规模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北京为例,最严重时地下水位下降了几十米,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区”。地下水抽干后,土地下沉、河道断流,生态系统受损,连城市供水安全都面临危机。
不仅生活难,农业也被逼得寸步难行。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因为缺水,只能轮灌小麦,连玉米都不敢多种。工业项目批得下来,却上不了马,因为缺水批文卡着不放。
一边是北方焦灼,一边是南方洪水频发、丹江口溢洪。所以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国家对水资源的再均衡配置,是“地球水循环”的中国版人工补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在湖北和河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条“液体高速公路”全长1432公里,跨越河南、河北、天津,最终到达北京团城湖。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从那一刻起,丹江口的清水源源不断涌向北方,续上了华北的生命线。
水资源分布不均是“地理问题”,调水方案是“国家解法”。这不是“挖一口井”、“拉一根管”能解决的,而是从地表到地下、从南到北、从现实到未来的系统性工程。南水北调,不是修一条水渠,而是给一整片土地打通水脉,打通命脉。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超过2541亿元,加上后续水源地治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等,实际支出突破3000亿元。这个账单,数字惊人,可账目清晰——不是糊涂账,而是国家投资“命根子工程”的明细表。
先说城市用水的变化。北京是中线工程的重点终点城市之一,主城区近80%的自来水来自南水,供水结构发生历史性逆转。
2014年调水之前,北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连续多年靠超采维持供水。调水之后,水位逐年回升,到2022年累计上升13.68米,超采区面积显著缩小,部分水井甚至被封存不用。
天津的变化也不小。过去市区水质偏硬,群众烧水壶满是水垢。如今水质改善,供水系统更稳定,城市水厂调度灵活度提升。一些原本难以推进的重点工业项目,因水源充足重新启动。
河北、河南受益人口众多。石家庄、邯郸、保定等城市通过主干管网接入南水,部分县市自来水管网完成升级,供水安全性与水质双重提升。农业灌溉也因此得以扩大,昔日的“一灌一荒”正在变成“稳产保供”。
整个中线12年累计调水767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一个年度用水总量的1/20。这些水流经五省市,服务人口1.85亿,带动了超过40个大中城市的供水结构优化。城市居民喝水、企业工厂开工、农田灌溉增效,背后都有“南水”的身影。
更深远的是生态修复成效。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等过去多年断流,如今重新通水,河道生态逐步恢复。华北地下水系统正在从长期超采中脱离,形成“地上调水、地下涵养”的良性循环。白洋淀湿地面积恢复,珍稀水鸟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呈回升趋势。
配套设施也不是简单“挖渠铺管”,而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穿黄隧道长达12公里,位于黄河河底70米;新建加压泵站、沉沙池、调蓄水库、监测站点、水质净化厂等共计数百项。
从丹江口出水到北京进户,这条水路要经过精密的调控、净化与监测,每一立方水都要被“精装修”才能上桌。
这三千亿,不只是建设了一项水利工程,更是对人口密集区未来的投资,是对“发展不能被水卡死”的战略支撑。这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战略级别的命脉资源。
当然了,南水北调工程也并不是一点负面影响都没有。最直观的一点——北边喝得痛快,南边就得有人出水。
中线工程的源头是丹江口水库,水来自汉江。丹江口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每年为中线贡献大量水量,平均约占汉江年径流的30%—40%。有人形容汉江是“献血型水源”,一点不为过。
但国家也没有让水源地“光流血不回血”。为了给汉江“回血”,2022年正式启动了“引江补汉”工程。它从三峡库区引水,经宜昌、保康、谷城等地,铺设194.7公里长的输水线,最终汇入丹江口下游安乐河口,静态投资551.58亿元,计划2031年建成。
2025年,“引江补汉”工程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每年补水量可达39亿立方米,相当于为丹江口加装了一条“输液管”。
应该说,南水北调的后半篇文章,国家正在稳步推进。调水调得出,补水也跟得上。工程不只调水,更调和着发展与公平的节奏,这是统筹全国水资源的一盘持久大棋。
参考资料
全面通水10周年!南水北调工程塑造我国水资源分配新格局-新华社-2024-12-13
北京居民的一滴水70%来自汉江 南水北调有多“解渴”?-新华网-2024/12/15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