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万物始藏 暖意盈冬
落叶纷飞,寒意渐浓,11月7日,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
清晨的阳光穿过渐稀的枝桠,洒在覆霜的草地上,呵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凝成了白雾。立冬,如同一位准时赴约的老友,带着北风和寒意悄然抵达,标志着万物闭藏、冬季开始的时节已经到来。
冬,终也。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秋季作物已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们也藏匿踪迹,准备冬眠。大自然进入了休养、收藏的状态。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重要的节日。
古时,天子会在立冬之日举行隆重的“迎冬”仪式,并赏赐群臣冬衣,抚恤孤寡。
民间则有“拜冬”的习俗,人们更换新衣,互相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些习俗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感恩生活的智慧。
“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农耕时代的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趁立冬这天休息,犒赏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立冬不使牛”,这句农谚道出了立冬时节农耕生活的特点。劳碌了一年的农人难得休闲,纷纷杀鸡宰鹅,以贺冬来。
北方的立冬,少不了饺子的身影。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一家人团团围坐,热腾腾的饺子下锅,映衬着一家人的笑脸。
在南方,人们更偏爱鸡鸭鱼肉等热性食物进补。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既能补充能量,又能驱寒暖身。
南方一些地区还有立冬吃甘蔗的习俗,寓意“倒吃甘蔗,渐入佳境”。而生葱、橘子等食物,也因富含营养和吉祥寓意,成为立冬时节的受欢迎食材。
立冬过后,养生应当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孙雪艳建议,起居方面宜 “早睡晚起” ,例如晚上10时前入睡,早晨待日出之后再起床。这样做可以避开清晨的低温,保护阳气。
保暖是立冬后的重要功课。专家建议遵循“分层”原则着装:内层吸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要特别保护好头部、背部、腰部和脚部,这些部位是阳气汇聚之处,容易受寒。
饮食上宜以“温补”为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宣磊建议:“在冬季补充一些含钙和含铁的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御寒抗寒能力”。
同时,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也是冬令佳品,有助补肾益精。
运动方面,不宜过度剧烈。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和缓项目,以身体微热为度,避免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冬季情绪易低落,专家建议多晒太阳,感受太阳的温暖与明亮,帮助调节情绪。多与亲友交流、传递温暖,也有助于保持情志的平和稳定。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