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下“尽精微”,脉学“致广大” ——医师节特别报道

编者按: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生命当敬畏,医者当荣耀。理解和尊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我们选取几位医生,记录他们的故事,向医者表示敬意。

视频加载中...

齐向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诊法”传承人,其主持制定首个国际“中医脉诊特色技术教学基本要求”。齐向华在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系统辨证脉学”,多次登上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

技精于勤:脉学的系统科学化

走出一条传统脉学融合现代科技的脉诊之路

打开省中医的挂号系统,齐向华一周内的号源早已一抢而光。跳转到齐向华团队里滕晶、李春林等医师的主页,预约按钮同样是“已约满”。

来到省中医院西院区的系统辨证脉学特色门诊,门口站满了等待叫号的病人和家属。

在齐向华的诊室里,“千里迢迢”“特意赶来”是被病人反复提及的词汇;“杂”,则是找齐向华就诊患者的主要特点,除了其主攻的神经内科,病患还多涉及儿科、妇科、心病科、肿瘤科等。

一位患者说自己有耳鸣、贫血等症状。齐向华诊断后,发现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贫血,肝气郁结,同时引起了耳鼻喉科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这种情况下,盲目补气补血会引发进一步的上火。疏肝解淤、凉血活血才能治本,免疫系统好转后,贫血自然会随之好转。

脉诊精准,对症下药,由本治标。“系统辨证脉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重新搭建和创新了脉学体系,与临床诊治紧密衔接,形成了“脉、证、治”一体化的诊治链,为脉诊精准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保健奠定了实践基础。它又通过“通俗化表达”构建起现代中医特色诊疗理论和技术体系,避免不同医生因年龄、经验、手感等差异而带来的脉象诊断误差。提升了脉诊准确率、标准化水平。

1991年,从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齐向华被分到急诊科工作。在这里,他经常会遇见危重病人。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当病人意识不清时,西医能够通过物理学检查发现病人身体内在状况,那么中医该如何了解呢?

他想到了中医“思外揣内”的观点,也就是通过身体外部的一些征象来探测病人的内在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和临床实践,齐向华决定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探索脉诊技术。

在学习脉诊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的齐向华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文字语言无法准确全面地描述脉搏中的信息。他翻阅典籍,发现古人对脉搏信息进行的是一种物象描述,甚至是诗意的摹写。比如浮脉“如水漂木”,沉脉“如石投水”,涩脉如“轻刀刮竹”等等,这种取象比类的表达方式,尽管形象传神,但科学性、严谨性都远远不足。

“这种摹写不能准确地把这个信息点给描述出来,我就想,能不能通过物理学的信息点进行描述,也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脉搏进行量化。脉搏是一个物理现象,也就决定了它内里具有温度、密度、形态、空间位置等物质的基本属性,而血管、血液的状态,也都可以通过脉搏反映出来。”齐向华认识到,中医的发展精进不能依赖单一的路径,应当大胆地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

勤于思考,技艺始精。在继承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众多传统医学名家思想的基础上,齐向华又向中医脉诊民间高手学习,再经过成千上万名病人诊治实践,细细领悟。经近20年探索,齐向华走出一条传统脉学融合现代科技的脉诊之路,创立“系统辨证脉学”

珍珠奶茶和中医脉诊有什么联系?

“拿一杯珍珠奶茶,不停地摇晃,你的手指就能感受到奶茶里珍珠的撞击。把液体的晃动想像成血流,珍珠的撞击想像成血液里的湍流。长期练习,可以建立手指对脉诊的敏感度。”齐向华这样解释道。

类似的巧妙练习还有很多。两袋酸奶,一袋浓稠,一袋稀薄,学习者可以隔着塑料袋感受浓度,这是对血液密度的模拟;把手指分别探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然后不断加水,缩小二者的温度差,这是训练手指对温度的敏感度。“初学者往往手指经络不开,感觉没有那么灵敏。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找到感觉之后,再到脉里面去寻找,就容易多了。”齐向华表示。

脉诊,就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来体察人体脉象的变化。脉诊依靠手指(指目或指腹)的感觉,诊察寸口脉血管壁的压力、张力,血流的温度、速度、黏稠度等,根据脉象要素的呈现,做出诊断。作为一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问,脉诊对每一处脉象波动的“尽精微”,才能反应身体状态的“致广大”。

脉象则是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也是脉搏跳动的状态和规律。来自脉体、脉管壁、脉搏波和血流的脉象要素,以物理信息的方式,到达诊断者的指尖。

齐向华喜欢把大夫的手指比作指挥家的耳朵:“指挥的耳朵可以听到每一位乐手的演奏。虽然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是同样的内容,但谁出了差错,指挥马上就可以知道。脉搏也是这样,虽然看上去就是这么轻微的一跳,但这里边包含了血液的粘度、血管壁的张力和温度等诸多信息。经过训练以后,诊脉者就能迅速地捕捉到其中出现问题的因素。”

德馨于行:成就基层“大先生”

脉诊作为一项技术,完全可以走进民间

齐向华坐诊时,诊室内总是前前后后围满了十几个学生。除了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

齐向华对基层医疗尤为关注。“对基层的门诊来说,基础的医疗设备主要还是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这基础的‘三大件’,这种情况下,脉诊技术成就了一批基层的‘大先生’,它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病人的人体。”齐向华表示,一位学习了脉诊技术的村医,接待了一位自称腰痛的患者,脉诊后,村医建议患者进行心脏检查,最终发现病人患有心梗:“在身体上,病人没有表现出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没有运用脉诊技术,仅仅是按照腿疼的表象进行推拿针灸,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脉诊为我们基层判断病人病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来自德州平原的医生刘爱民表示,“有一些病人,有甲状腺结节或者肺结节,在缺乏CT设备的情况下,通过脉诊能够比较明确地地诊断出来。”

目前,齐向华教过的学生已经超过2000人,“系统辨证脉学”已经走向全球各地:“我自己一辈子能看多少病人?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大夫和基层医生,把我的诊室变成教学现场,进一步传承脉学,惠及更多病人。”

谈到脉诊和中医的承继,齐向华表示,“中医正在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他建议新时代的中医学生们要坚定信念,学到中医的精髓、能力和理论水平,同时注重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思维和目前的AI思维实际上非常接近,他们都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万物互联也是中医的整体观。中医不是和时代脱节的,而是符合科学发展潮流的。”

关于脉诊和健康中国,齐向华还有更加宏伟的设想:“我希望未来脉诊能够更加平民化。就像今天,并不是书法家才能练书法,棋手才能下象棋。脉诊作为一项技术,完全可以走进民间。学习者不需要有多精通,掌握一些基础技术,学习脉诊的思维、智慧,对早期的疾病预防、身体调理都会大有裨益。”

从系统辨证脉学的视角来看,情绪和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焦虑、内卷等社会心理,齐向华建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修炼”方式,调整好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身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静心宁神,必要的时候可以发泄一下,去山顶、海边,喊出来,一吐为快,卸掉积压的负面能量信息。松弛大脑不一定是在静的状态下,用一些方式去减负,也是一种静。”

(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 张焕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养生   精微   特别报道   医师   脉搏   中医   病人   脉象   基层   技术   手指   系统   温度   扁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