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乱了,英国乱了,法国也乱了,美媒:欧州正在走向全面失控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德国政坛分裂加深,法国政府再度出现危机,英国财政吃紧伴随罢工浪潮。

欧洲核心三国都在承压,未来走向成谜。

“乱”的表象:三国不同维度的压力同时上升

德国的选举结果让议会更加碎片化。

传统大党依旧占据主导位置,但极右翼力量的攀升改变了格局。

极右翼政党在多个地区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缓慢、失业率较高的区域,支持度明显上升。

选举后的组阁谈判极为艰难,多方拉锯持续不断,联合政府的形成成为一场复杂的算术题。

社会对政治的信任感随之下降,街头抗议和地方层面的对立声音不断出现。

这一局面让德国的治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德国以稳健的政治文化著称,联合政府虽然常见,但能够保持政策延续性。

如今碎片化的议会让协商成本急剧增加,政策推动更加缓慢。

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社会政策,都被消耗在长时间的博弈之中。

德国的经济本已在能源冲击和产业转型之间承压,政治的胶着让改革的步伐难以加快。

法国的政坛更为动荡。

国民议会的不信任投票导致总理下台,新任政府刚刚上任便遭遇压力,社会层面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

全国性的罢工不断蔓延,交通系统频繁停摆,教育和公共部门的罢工同样引发混乱。

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停顿与混乱,对政府的信任进一步流失。

法国长期以来都有罢工文化,但这一轮规模大、持续久,涉及的行业多。

罢工背后的诉求包括薪资增长、养老金制度改革、公共开支分配。

政府在推动财政紧缩与社会福利改革之间左右为难。

执政团队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本来化解矛盾。

僵局愈加明显,议会多数的缺乏让政策推进失去力量,民众的愤怒通过街头行动不断释放。

英国的局面体现在财政与社会双重压力。

财政部公布的借款数据大幅超出预期,赤字水平高于独立机构的预测,利息支出增加,预算空间压缩,政府在减税与增支之间难以兼顾。

保守与工党的争论持续加剧,与此同时,工会掀起新一轮罢工潮。

边检部门酝酿停工,地铁系统多次宣布计划停运,城市生活秩序时常被打断。

社会的不满并不仅限于薪资问题,还涉及生活成本、住房、医疗等多方面。

公共服务的缺口不断扩大,罢工被视为表达不满的重要方式。

政府的强硬态度与工会的坚持对立,谈判缺乏突破。

舆论中越来越多声音质疑财政政策能否真正回应社会需求。

三国同时承压,让外界感受到欧洲似乎陷入全面混乱。

然而局面虽然艰难,各国制度仍在运作。

德国的协商机制尚在运行;法国的宪政框架确保政府更替有序;英国的议会制度与舆论监督依旧发挥作用。

混乱的表象背后仍有秩序在维持。

这种矛盾状态为未来的欧洲埋下更多悬念。

成因拆解:经济滞胀阴影、债务掣肘、移民与治安议题

经济层面的压力是共同的背景,疫情后的余波尚未消散,能源价格冲击又接踵而至。

德国依赖制造业和出口,高能耗产业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投资意愿下降。

法国在高福利体系与财政紧缩之间拉扯,社会分配矛盾突出。

英国脱欧后的贸易摩擦、劳动力短缺和高通胀叠加,经济增长长期低迷,财政赤字成为另一重负担。

德国在能源补贴与国防开支上的投入增加,预算平衡难以恢复。

法国的公共债务持续攀升,财政空间受限,政府在削减开支和应对民生压力之间陷入两难。

英国的财政赤字最为显眼,超出预测的借款数字震动市场,国债收益率随之上升,英镑汇率承压。

投资者担心长期稳定性,政府则需要在政治承诺和市场信心之间做出抉择。

政治的碎片化也加剧矛盾。

德国长期依赖的大党逐渐失去光环,选民对传统政治力量的信任减少,极右翼的崛起不仅反映在选票上,还渗透到公共讨论和媒体空间。

法国的多党分裂更加明显,左翼与右翼的冲突加剧,执政团队无法在议会中形成稳定多数。

英国的两党制保持框架,但内部矛盾同样突出。

财政政策、公共支出和外交路线都引发分歧,移民与治安问题成为民众敏感的议题。

德国与法国都经历移民潮,社会对融合与治安的担忧不断扩大,治安事件被极右翼力量不断放大,成为撬动选民情绪的关键。

法国街头抗议与治安冲突交织,社会氛围更趋紧张。

英国的治安问题同样显现,警力不足与资源紧张让社会对安全感到不安。

社会张力进一步推高政治风险。

法国的大规模罢工正是这种张力的集中体现。

薪资问题与养老金改革的矛盾,使罢工成为出口。

英国的劳资纠纷把公共服务推向瘫痪边缘。

德国虽然抗议规模相对可控,但对移民与生活成本的抱怨不断积累。

社会的耐心逐渐消耗,政治体系的承压程度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欧洲的核心国家出现了“乱”的景象。

乱体现在街头,体现在议会,体现在财政数字,也体现在媒体的放大报道。

真正的根源却是经济与社会矛盾的交织。

没有新的增长动力,没有有效的社会妥协机制。

矛盾只会不断累积。

欧洲曾经引以为傲的稳定如今面临考验。

政治家需要给出答案,但时间并不宽裕。

外部安全环境的紧张与内部社会的动荡交织,让整个地区的未来显得更加不确定。

外溢影响:欧盟政策与市场情绪的再定价

德国、法国、英国的局势并未只停留在国内。

欧盟层级的协调已经受到牵动。

德国在欧盟决策中一直扮演中轴角色。

如今政坛碎片化,推动欧盟债务规则改革和产业补贴框架的能力减弱。

任何新的政策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谈判。

法国的不稳定则让欧洲防务和移民议题蒙上阴影。

在不信任投票之后,政策连续性受损。

欧盟层面的难民安置和边境执法讨论因此受到拖延。

欧洲议会的氛围也在发生变化,中右翼和极右翼的席位增加。

推动政策更加偏向管控边境和强调产业安全。

绿色转型议题依旧存在,但节奏放缓。

资本市场对这种政治环境保持高度敏感。

英国借款数字超出预测,引发国债收益率上升。

英镑承受压力,投资者情绪受到影响。

法国的不确定性导致主权债券风险溢价攀升。

德国虽然依旧被视为稳定锚,但政治胶着让外界怀疑其推动欧盟改革的能力。

在这种情绪中,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

跨国公司延缓在欧洲的扩张。

对能源、科技、制造的投资项目需要重新评估,对外安全议题也被牵动。

欧洲在对乌援助和对俄政策上需要保持统一。

然而国内政治的不稳让资源分配和政策节奏变得复杂。

德国、法国的内政牵制使得防务一体化的推进受限。

英国在脱欧后依然与欧洲保持一定的安全合作。

但财政压力和社会矛盾削弱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投入能力。

欧盟内部出现“慢变量”,决策依旧在推进,但推进速度下降,这种迟滞本身成为一种风险。

欧洲在全球格局中失去部分主动,外部观察者对其未来保持谨慎。

情景展望:修复与“慢变量”

未来的走向存在多种可能。

基线情景是妥协延续。

德国可能通过“大联合”或类似的组合维持治理。

法国可能在更换总理或组建技术型政府之间摇摆。

英国则会在预算公布前后作出增税与支出上的取舍。

这种基线并不意味着稳定,而是脆弱的平衡。

风险情景同样明显。

法国如果再度经历信任危机,街头罢工继续升级,政策空转的可能加大。

德国若在地方选举中再次给极右翼加分,执政联盟的压力将持续。

英国如果公共部门的罢工出现连锁效应,交通、医疗、教育全面受阻,将对社会秩序造成巨大冲击。

这种风险情景可能引发市场动荡。

欧洲债券和货币市场随时可能被新一轮政治消息拉动。

乐观情景仍然存在。

能源价格若进一步回落,通胀压力下降,实质薪资提升可能缓解社会不满。

欧洲在产业政策和移民问题上若能达成更具执行力的妥协,碎片化的风险会有所缓释。

这类乐观情景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内部政治的智慧。

欧洲的未来不会在一夜之间崩溃。

但稳定的回归也不会轻易到来。

制度的韧性依旧存在。

社会的焦虑在累积。

两股力量拉扯,塑造了未来几年欧洲的基本面貌。

从我的角度看,欧洲的挑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

经济与社会矛盾不会马上解决。

政治的碎片化会持续。

但正因如此,欧洲的制度能否证明自身韧性,将成为未来的关键考验。

外界看似混乱的表象,可能在未来几年逐渐沉淀为一种新的常态。

欧洲会走向何处,仍然需要观察。

但可以肯定,全面失控的说法缺乏依据。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在压力下制度如何调适,社会如何寻找新的平衡。


参考信息

美媒为何说欧洲正走向全面失控 政治动荡加剧(2)·观察者网·2025-09-19

法国政府又要垮台?行业大罢工在即,“债券义勇军”正盘旋 · 第一财经 · 2025-09-07

深观察丨德国大选为何“让欧洲屏住呼吸”? · 央视网 · 2025-02-26

同观·德国|大选结果呈碎片化与极端化,组阁或再现黑红联盟 · 澎湃新闻 · 2025-02-25

德国应对“三道裂痕” · 新华报刊-环球 · 2025-02-18

老景象和新方向:欧洲罢工潮重现的动因|欧洲国家 · 新浪财经 · 2023-09-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财经   法国   英国   德国   走向   欧洲   社会   政治   极右   议会   政府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