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我国帝制王朝在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就是这样在当时世界上处于最先进、最文明的朝代,可在军事上却给人一种“弱鸡”的状态,既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更是让两代皇帝及后宫嫔妃都被金人“俘虏”了。
究其原因,也是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担心新政权面临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害怕领兵将领效仿他再来个“黄袍加身”。
所以有宋一朝就采取“强干弱枝”和“重文轻武”的策略,层层分化军事权力的集中,导致宋朝军事上“不断积弱”的局面产生。
那么面对辽、西夏、金等政权的军事压力,宋朝又没办法打得过,于是宋朝的统治集团们算了笔“经济账”:用金钱换和平比直接军事对抗花钱更少,更划算。宋朝的岁币的政策因此诞生。
因此问题来了,从北宋到南宋,大概“花”了多少钱去“买和平”?
我们先算北宋阶段(公元960年—1127年)花了多少。
岁币制度,诞生于澶渊之盟。在此之前,宋辽因为争夺燕云十六州已经打了25年的仗。而辽国因为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一旦失败萧太后统治的政权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且宋朝的皇帝和大部分文臣都畏惧辽国,即便有战机也只会同意议和。于是双方就达成了协议。
条款的核心之一就是:宋朝每年向辽缴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
该条约持续到辽被金所灭,共计117年。这个阶段总共花费了银1170万两,绢2340万匹。
在向辽国贡献岁币的100多年间,在庆历年间,辽国趁着宋朝与西夏打仗,提出要增加岁币。新条款要求银增至20万两、绢30万匹。相当于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银和绢各增加10万,持续时间80年。因此又多花了银 800万两,绢800万匹。所以总计给辽国进贡了1970万两银子,3140万匹绢。
庆历年间宋夏结束战争,毕竟双方都损失惨重。于是宋夏和议。条约核心之一是:宋朝每年赐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持续缴纳到北宋灭亡(1044年—1127年),共83年。所以总共向西夏“赐”了 581万两银子, 1245万匹绢, 249万斤茶。
到了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北方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金国。
南宋刚开始,宋军在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名将的带领下,对金军展开了有效的反击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但扛不住要和议和苟安的赵构以及文臣们的压力,于是有了绍兴和议,南宋向金国臣服。同时南宋朝廷需要每年纳银25万两、绢25万匹。绍兴和议从1141年持续到1161年,共20年,期间缴纳银 500万两,绢500万匹。
到了1163年,南宋宋孝宗发动“隆兴北伐”,最后失败。第二年皇帝派人议和。也就是历史上的“隆兴和议”,宋金两国因此维持了44年的和平。这期间南宋朝廷需向金国每年纳银20万两、绢20万匹。总计缴纳银880万两,绢880万匹。
1207年,南宋朝廷进行新一轮的北伐,史称“开禧北伐”,再次失败。于是嘉定和议诞生了。岁币增至银30万两、绢30万匹,另付犒军银300万两。这和议持续到金被蒙古灭亡,共26年。因此嘉定和议总共支付了银780万两+300万两=1080万两,绢780万匹。
于是我们汇总一下,有宋一朝(含北宋与南宋),向辽、西夏、金三国提供岁币总数如下:
所以,宋朝300多年,总共花了4711万两银子、6545万匹绢和249万斤茶买了200来年的“和平”。(PS:按照宋代银子一两1000元,绢1500元一匹计算,一两银子买3斤茶)宋朝至少花了1461.15亿人民币。
宋朝经济发达,北宋时财政收入最高达1.6亿贯(约合银8000万两),岁币占比微乎其微。而战争的花费却远远高于“岁币支出”,而且“省百万兵费,全生民之命”,是比非常划算的“经济账”。
但别忘了宋朝可是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可是“入不敷出”的,尤其到了南宋,地盘和人口都减少,那岁币的支出不得提高赋税,让百姓生活更加困难。这是用自己的钱养活了敌人,敌人就更加“狮子大开口”。
宋王朝也形成了一种“惯例”:文官支配武官,外行掣肘内行;一旦对外打仗,第一个念头就是“花钱买和平”。时间久了,武备废弛,妥协求和,花钱买平安,加之根源上的“强干弱枝”国策,经济和文化再发达,也失去了王朝和民族的“精气神”。
正如毛主席说的“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有钱又软弱的王朝,强盗不抢你抢谁啊!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