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终于走出了经济水逆!
国家统计局发布各地2024年GDP数据,东莞市2024年GDP突破1.2万亿元,增速全省第二。
东莞,这座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如今已经成了广东当之无愧的新一线城市。
提到东莞,你或许想到许多标签。
“世界工厂”“双万城市”,甚至被污名化那个词“桃色之都”。
但如今的东莞,不但没有从传统制造中掉队,反而已经进化到“智能制造”。
华为、VIVO、OPPO、大疆科技、比亚迪新能源,纷纷在东莞扎根。
手机、汽车、家电、机器人、甚至情趣用品,都在这个热火朝天的制造之都,飞到全国人民的手中。
东莞,正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闷声发大财。
提起东莞,许多人也许还会想起“桃色之都”的称号,但其实东莞是以“世界工厂”著称的。
东莞是国内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从玩具、服装等最基础的加工,到后来的电子产品制造,什么都能做。
作为全国四个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之一,东莞的经济腾飞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的。
1978年7月6日,国务院特别针对广东省和福建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办法试行条例》(东莞人称此为“22号文件”)。
正是在这个“22号文件”中,提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三来一补”的名词。
这个极具争议色彩的名词改变了东莞的命运,因为东莞的改革开放就是从这个“22号文件”开始的。
“三来一补”,简单来说就是外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即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并承包解决产品的外销,由国内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
“三来一补”企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比如进口设备、原材料免税,其结算税收方式也跟民营企业不同,不按营业额结算税收,而是按照工程缴费结算。
这个模式的诞生揭开了东莞引用和利用外来资金的序幕,更是直接改变了东莞的经济结构。
当时的东莞,所有行政单位都被强加了一项新的职能:一切为招商引资这个核心任务服务,审批手续一律从简。
港商在这里签个合同,往往只需个把钟头,这在中国其他地方到现在仍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即使是广州,也要盖几十个章跑几十天。
正是在这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大好环境下,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开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此后,在全民出动的东莞大招商中,东莞各个村镇的弹丸之地,都如雨后春笋般丛生出了大大小小的作坊。
截至1979年年底,东莞的来料加工企业已有140 家,签订对外加工协议205宗,加工费全年总计234万美元,净收外汇218万美元。
很快,东莞便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基地。从1978年到1991年,东莞共引进资金达17亿美元之多。
1987年,东莞人口只有74万,到了2000年,已经激增到570万,东莞也从一个纯农业县城转变为工业城市。
巅峰时期,东莞拥有超过10万家工厂,外来务工人员超1000万。
一位曾在东莞打工的中年人回忆道:“那时候,东莞的工厂24小时不停工,三班倒是常态。下了一个厂门就能进另一个厂应聘,工资比老家高3倍不止。”
而东莞的GDP也从1995年的300多亿元,飙升到2010年左右的近5000亿元,增长了十几倍。
在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上,东莞一度挤进前20名,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奇迹”。
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东莞只用四十年。
然而,这座城市最尴尬的“反转”,却在2014年开始了。
2014年2月9日,对东莞而言是一个难以言说伤痛的日子。
这一天,央视《新闻直播间》用半小时专题报道东莞“黄流”。
晚间的《焦点访谈》再次播出节目《管不住的“莞式服务”》,全面披露记者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情况。
节目用14分钟的内容,曝光了东莞市某五星级酒店的“裸舞选秀”,小姐明码标价和20多项色情“莞式服务”成竞争特色等情况。
不光是许多中高档酒店,会所、KTV、街边的小美容店都存在明目张胆的色情活动。
这次央视报道的力度很大、细节很详尽(对部分性工作者进行了视觉模糊处理),对东莞的性产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谴责。
很快,在短短一个月内,东莞取缔各类娱乐会所超过2000家,数万人失业。
一场席卷全城的整顿行动让这座城市迅速“降温”。
这场风暴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酒店、餐饮、出租车、零售等关联行业遭受重创,“南有东莞,北有天津”的调侃段子也开始在网络上疯传。
一座曾以制造业制霸全国的城市,就这样一夜之间背负上了“桃色污名”。
前些年快速发展的经济,看似风光,但本质上是利用低成本优势处在制造业的最低端,极其脆弱。
“三来一补”这样粗加工的生产模式,注定了东莞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于是,当东莞被“桃色事件”重创后,更大的危机便悄然而至。
2014年,因为战略调整,微软公司关闭了诺基亚东莞工厂,将大部分设备搬到了新成立的诺基亚越南工厂。
2015年后,随着人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东莞的制造业优势开始削弱。
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了中西部省份,或者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2016年到2020年间,东莞关闭和转移的工厂数量超过2万家。 这相当于平均每天近15家工厂“消失”。
一位在东莞经营鞋厂20年的老板感慨道:
“以前我们厂1000多人,现在不到300人了。订单少了,成本高了,很多同行都去了越南,那边工人月薪只有我们这一半。”
据2020年官方数据显示,东莞常住人口较巅峰时期减少约150万人,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大人口净流出纪录。
东莞,正在渐渐变成“空城”。
东莞的困境,实际上是中国许多制造业城市的缩影。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单一产业结构的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一路风风雨雨走来的东莞,并没有摆烂。
近两年来,东莞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
2020年,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汇聚了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
2023年全年,东莞市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335亿元,涉及电子元器件生产建设、精密结构件智能制造,以及菜鸟网络智能物流等。
同时,东莞也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节点,打造国际物流枢纽。
2023年4月,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正式投运,采用海空联运直达模式。从这里,货物可直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东莞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突破2800家,包括菜鸟、京东亚洲一号等智慧物流园区。
此外,东莞凭借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优势,积极参与构建“1小时优质生活圈”。
依托OPPO、VIVO等本土品牌打造“东莞智造”消费IP,跨境电商O2O体验店覆盖32个镇街。
东莞寮步香市文旅区成为7个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 ,寮步西溪古村更是成为人气火爆的网红打卡地。
一座城市的价值,从来不应被片面的标签定义,值得东莞探索和尝试的领域还有很多。
但最近受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这个“世界工厂”,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作为全国外贸前10的城市,东莞对外贸依存度超过100%,可以说外贸经济是东莞GDP的“基本盘”。
而出口到美国的规模,东莞居全国第五。从潮玩、纺织、鞋帽,到电子产品、电器,涉及到东莞制造业的方方面面。
如何减少此次关税带来的经济冲击,是东莞未来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当然,风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一次,我们依然相信东莞!
-END-
参考资料:
作家出版社:《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时代东莞改革发展探索(二)》
凤凰新闻网:《东莞新型工业化进阶:“链式”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数字化集约化重塑竞争新优势》
搜狐网:《三问东莞新型工业化:“世界工厂”如何再造新优势?》
搜狐网:《激荡四十年 中国新一线城市GDP沉浮录 》
东莞阳光网:《“一带一路”成为东莞外贸发展新动力》
作者:顺心
编辑:柳叶叨叨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