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二战终结地”沉思录

【原标题】“二战终结地”沉思录

文/本报记者 陶德言 王春雨 陈向阳 李建平

初秋暖阳穿过云层缝隙,抛洒在地处中俄边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上。碑顶的“和平少女”塑像周身环绕着四只飞鸽,象征二战四大同盟国“和平宣言”,寓意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与愿景。

在“和平少女”脚下,曾是侵华日军为实现“帝国迷梦”苦心经营的军事要塞,是残害我国劳工的“食人魔窟”,是埋葬日本“吞天美梦”的“坟冢”,更是法西斯留下的不灭罪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记者沿中俄边境寻访被称为“二战终结地”的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遗址,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建于侵华日军虎头要塞主阵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受访者供图)

从黑龙江东宁出发,经绥芬河,直达虎林。一处又一处侵华日军要塞遗址,撕开那段被侵略者妄图尘封的黑暗过往。从历史回到现实,就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今一座座经贸繁荣的边境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蓬勃兴旺……80载沧桑巨变,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罪行昭昭铁证如山

秋日的乌苏里江畔天高云淡,草木繁茂。隐藏在黑龙江省虎林市猛虎山深处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隧道晦暗,透出入骨的阴凉。走进要塞,令人窒息的霉气迎面扑来,脚下湿滑的地面与头顶手指般粗细的钢筋呼应,令人仿佛置身“恶魔之口”。借助墙上昏黄的灯光,记者不仅能看到墙壁上凝结的水珠,还能看到储水池中的“寒霜”……

据《日本关东军要塞》一书记载:1934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历时10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内蒙古海拉尔和阿尔山的5000公里的边境地带,共修筑17处要塞。虎头要塞是其中之一。在这些冰冷、坚固、昏暗的“地下堡垒”内,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昭昭,铁证如山。

为修筑要塞,日军诱骗、强征中国劳工320多万人。中国劳工被运送到要塞后,如同进入人间地狱,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被迫进行十几小时的重体力劳动,因劳累和疾病致死以及被杀害者不计其数。曾在虎头服役的日本士兵加纳传三曾公开表示,他入伍第一年就看到虎头要塞猛虎山背后许多暴弃于山野的劳工尸骨。东宁要塞幸存劳工朱金环老人曾回忆说,当年他和几十名劳工挤在一间小黑屋内,屋里到处是老鼠和跳蚤。他们整天干活,还吃不饱饭,“有次干活,饿得实在没劲,动作稍微慢了一点,一个日本兵拿起铁锹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左肩上”。在东宁要塞博物馆内,陈列着3具中国劳工的尸骸,其中一具双腿被锯断,含冤惨死的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黄永兴 摄)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里,还有慰安妇的血泪。仅东宁要塞内就发现了39处“慰安所”遗址,有些遗址保存完整。这些“慰安妇”里不仅有中国人,还有的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慰安妇”幸存者李凤云在提起那段经历时总是泪流满面:“我们得整年面对那些‘禽兽’,谁要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会遭毒打,往鼻眼里灌辣椒水……”

侵华日军在修筑军事要塞的同时,还对要塞附近自然资源进行勘探和掠夺。例如,黑龙江省鸡西市当年就被视为完成“东亚共荣圈煤炭自给自足”使命的生产基地。原鸡西矿业集团史志办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当年日本人把鸡西各煤层都采出煤样,送到实验室化验分析,认定这些煤炭是制铁用焦最好的原料。从1933年到1945年,日本共掠夺鸡西煤炭2000多万吨。

中流砥柱当之无愧

记者在寻访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遗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一次次被提及、被震撼、被感动。在虎头要塞猛虎山下的关帝庙前,有一处“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秘密交通站”的标识。这里在抗战时期曾作为东北抗联的秘密联络站,见证了中苏情报人员在此传递情报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在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室外展区,东宁抗联英雄园游客不少,晌午天气炎热,但阻挡不了人们反思战争、缅怀先烈、追寻和平的脚步。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王宗仁说,不少东北抗日联军将士都曾在东宁要塞和虎头要塞等附近开展抗日斗争。

胸挂勋章的98岁抗战老兵在侵华日军东宁要塞东北抗联英雄园参观拍照(受访者供图)

在虎头要塞猛虎山阵地遗址的密林深处,断壁残垣、穹顶破裸,一颗锈迹斑斑的巨型炮弹静静地躺在积水的深坑中……这就是二战时期亚洲最大巨炮遗址。这门被当时日本报纸称为“帝国陆军最后的决战兵器”的巨炮,口径达41厘米,炮身长13.37米,总重量超过300吨,最大射程近20公里,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巨炮”。侵华日军计划用它来赢得对苏作战的胜利,进而实现盘踞亚洲、横跨欧洲的霸权妄想。

1945年7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夕,一支在苏联境内驻训,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部队——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空降东北多地,展开对日侦察、搜集情报等工作,其间成功渗透入虎头要塞,炸毁了“亚洲第一巨炮”。在攻克东宁要塞的战斗中,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作为先遣队员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在对侵华日军最后作战中,直接参加攻打侵华日军要塞的200余名东北抗联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

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洪光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艰苦的队伍之一。

据《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就其残酷与艰苦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大半战死;也没有一支军队,像东北抗联这样,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10多年里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然而,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样一支军队,在14年抗战中共歼灭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达76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从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东方主战场贡献巨大

80载春秋更迭,历史的尘埃掩不去二战浩劫的印记,也无法抹去中国战场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功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前,“九一八”事变、台儿庄大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珍珠港事件、诺曼底登陆、虎头要塞战役等重大事件的纪念碑和雕塑在阶梯长台上依次呈现。

虎头要塞所在的中国东北地区,既是二战终结之处,也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起始之地。1931年9月18日夜10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却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借此炮轰沈阳北大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亚洲第一巨炮”遗址(受访者供图)

从那时起,多少东北儿女,毁家纾难、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据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馆长王丹丹介绍,东北抗日将士在烽火中怒吼:“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刀枪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前冲!”田汉、聂耳正是受东北抗战激励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时,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已进入第8年。正是中国人民的长期英勇作战,打乱了日军“北进”“南进”计划,有力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英美联军作战。也正是因为确信日军无力进攻苏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才得以放心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据王宗仁介绍,侵华日军持续强化东北要塞群建设,与“北进”计划被打乱有很大关系,对苏联战略逐渐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要塞群被日军自诩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而其军事功能、建筑规模甚至远超“马其诺防线”。

如今踏入侵华日军自诩为“北满永久要塞”的虎头要塞,仍能真切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惨烈。这些昏暗的“地下堡垒”内,设有宿舍、会议室、弹药库、发电站等各种工事,据称在战时可容纳数万兵力。沿着石阶进入巷道,顿时感到寒气逼人。当年激战的弹孔清晰可辨,一些墙壁上弹孔如织。

1945年8月初,侵华日军东北要塞全线遭遇猛攻。但驻守在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的日军仍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8月26日,虎头要塞被攻克;8月30日,东宁要塞中的残余日军最终放下武器,比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晚了10余天。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也因此被称为“二战最后战场”和“二战终结地”。昔日处心积虑打造的“地下堡垒”,最终沦为自身“坟塚”。

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二战结束80年后,沿着中俄边境寻访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遗址,记者一次次从现实走入历史,又一次次从历史走回现实。80年前,这里是侵华日军苦心经营的军事要塞、法西斯人为构筑的人间炼狱;80年后,这里已成为经贸繁荣的边境新城、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

绥芬河铁路口岸集装箱换装场(曲艺伟 摄)

在侵华日军东北要塞遗址沿线,如今分布着东宁、绥芬河、虎林等大大小小十余个口岸,它们宛如一串玉珠,镶嵌在中国东北角。距东宁要塞仅十几公里的地方,一个崭新的东宁口岸“国门”在中俄界河瑚布图河边建设完成。一辆辆俄罗斯货车满载着山东的苹果、福建的花椰菜,通过国门,奔向俄罗斯远东地区。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富饶的乌苏里江畔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组织移民派遣“开拓团”的重点地区。在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内,展陈着一张当年侵华日军手提大狗鱼的照片。一家三代在乌苏里江畔打鱼、贩鱼的许春玲时常听长辈讲起那段历史。“我爷爷说,当年日本人不让当地渔民居住在江边,把人都集中起来,还封锁了江面不让捕鱼。”许春玲说。80载时光飞逝,如今许春玲家族已成为当地较大的鱼商,通过互联网把乌苏里江鲜鱼供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在侵华日军天长山要塞,如今人们在杂草丛生的林间,仍不时可见当年被炮火击碎的要塞混凝土残块。曾在绥芬河编研地方志的孙伯言说,当年侵华日军妄图永久霸占此地,为此他们将市北郊的两座山命名为“天长山”和“地久山”,并在这里修筑了天长山要塞。隆隆的炮声早已远去,战争的硝烟也已散尽。如今,天长山与地久山之间的谷地已被打造为爱情谷景区,赋予了“天长地久”本该拥有的意义。

当和平发展的阳光照耀大地,人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警钟长鸣;珍视和平不仅需要誓言捍卫,更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文明对话,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宗仁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纪念二战胜利、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是对千千万万抗战英烈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回应,更是为了以史为鉴、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8月28日第9版

编辑 杨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参考消息   特稿   沉思   要塞   东宁   侵华日军   日本   遗址   联军   日军   绥芬河   法西斯   猛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