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原配与情妇同站灵前,蒋廷黻18年婚事拖至终局,谁才是正太太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民国外交史里,蒋廷黻留下的不只是书,还有一段让人读不懂的婚姻。

他一生主张理性与现代,却被原配纠缠十八年,生前没能成功离婚。

葬礼那天,两个女人站在灵柩前,到底谁才是“正主”?

一桩体面婚姻的起点

1923年,旧金山港口,一对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归国的留学生在船上结婚。

蒋廷黻和唐玉瑞的结合,看起来是那个年代,标准的“模范夫妻”剧本。

博士学位、清华教授、外交官夫人,排场够大,背景也够正。

蒋一口气拿了硕士、博士,又是研究历史的,谈吐有深度,思维有逻辑,是不少人眼里的“新中国学者典范”。

唐玉瑞也是名门之后,出身书香,精通英文,在南洋女子中学教书,身段不低。

结婚后,两人搬进北京的清华园。

蒋在校内任教,唐带孩子操持家务,一连生了四个——两女两男。

白天上课,晚上写书稿,家中常年安静如寺。

谁都没料到,这段婚姻后来,会拖着两个人在法律,和情感的泥潭里,打转十八年,最后以一个尴尬又冷静的“共葬局”收场。

蒋廷黻那时人气很旺,《中国近代史》成了学生争相购买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看作学界“理性派”的标杆。

可理性对外容易,对内难保。

唐玉瑞的性格温和却固执,表面柔顺,骨子里是一块死磕到底的硬骨头。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时,蒋廷黻正在日内瓦,撰写关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的草案,唐玉瑞一人带着四个孩子,在北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没有怨言,反倒坚持给孩子们,按西式教育方式排课程、讲礼仪,家中连早饭都有固定菜单。

相信丈夫有大志,会带她走向“更好的世界”。

离心的裂缝从夏天开始

1944年盛夏,华盛顿热得像烤箱,唐玉瑞带着最小的儿子远赴美国,说是“治哮喘”,实际上也想避一避清冷的生活,顺便看看丈夫的外交日常。

蒋廷黻那时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代表,官帽大,接触的层级也高。

饭局、会议、报备、演讲,每天忙到深夜。

他的圈子换了一茬人——穿旗袍的太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洋装、卷发、会打桥牌的“高级社交女性”。

沈恩钦,就是在这时走进蒋的视野。

她是上海名媛,有丈夫、会交际、打得一手好桥牌。

两人开始的交情就建立在牌桌上,每周四晚上固定一局。

局上人不多,气氛松弛、灯光柔和,啤酒换茶,谈话换眼神,几次之后,两人不再需要太多人做陪。

蒋廷黻动手脚很快,他把沈恩钦,调进自己所管的总署,让她丈夫沈维泰出国任职,巧妙制造出“单身状态”。

这操作够老辣,但沈家没吵没闹,默认了这个现实。

唐玉瑞那边却懵了。

她从没想到,那个穿中山装写《中国近代史》的丈夫,会变得像“小说里那些人”。

1947年夏天,蒋在日记里写下一行话:“向唐提出离婚,遭拒。”

拒绝不是口头的,唐玉瑞直接把家底搬到法院,把自己困在美国法庭的流程里,哪怕知道蒋有外交豁免权,法院不一定能判她赢。

她要告,要发声,要把这段“被替换”的婚姻,拉到阳光底下晒干净。

蒋廷黻没理正面,他绕开美国法院,转头去墨西哥办离婚手续。

手续在一个上午办好,不需要配偶签字、不需要传票,离婚文书盖章即生效,他松口气,没告诉唐玉瑞。

几个月后,在康涅狄格州和沈恩钦举行婚礼,穿西装,请教友,场面温吞。

没有孩子、没有前妻,只有一群知情人心照不宣地庆祝。

可这段“二婚”始终不稳,唐玉瑞没消停,她成了“打不死的申诉者”。

去联合国门口举牌子,在蒋廷黻开会的楼下贴传单,向胡适、宋美龄、罗斯福夫人写信,请求帮忙。

有人劝她算了,她摇头:“我不争名利,只要一个说法。”

美国法院,因为蒋的外交身份驳回案件,但这场“婚姻攻防战”仍然持续,唐玉瑞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会议厅外、出现在任何一个,能让自己声音被听到的地方。

像个影子,永远不肯,从蒋廷黻的生活里退场。

拖不掉的“太太”,断不清的婚事

墨西哥的那张离婚证,只在沈恩钦面前有用。

在唐玉瑞这里,不值一毛钱。她一句话顶死:我从未签过字,他哪儿来的单方面离婚?

这一句话,把蒋廷黻推入了法律、道义、舆论三重泥潭。

别以为她会闹,不会,她不吵也不退,选的是更狠的方式——耗。

只要蒋廷黻一天没死,这桩婚姻就在,美国法律就拖着,她就天天盯着。

上诉、申诉、告知信,唐玉瑞一份一份地写,字字清醒,她知道这事赢不了,可她只要不让蒋廷黻输得干净。

只要那纸婚姻不作废,沈恩钦就永远是“非法同居”。

蒋廷黻这边,开始的还想体面处理,后来彻底放弃交流,电话屏蔽、来信退回、社交断绝,谁提唐玉瑞,脸直接拉下来。

但事不是不理就能过,美国法院根本不认,墨西哥“邮寄式离婚”,尤其对没到场、没通知的原配。

更讽刺的是,每次他出席联合国会议,都可能碰上唐玉瑞的影子。

她会在场馆外坐一整天,不举牌子,不喊口号,只戴个黑纱帽——一个动作,千钧重。

外交圈都知道,这桩婚事没理干净。

有一次,亚洲代表团晚宴上,有人开玩笑:“廷黻这婚,打了个世界大战的补丁”,蒋廷黻端着酒杯没吱声,沈恩钦那晚提前离席。

1952年,蒋廷黻赌了一把,联手沈恩钦在康涅狄格州起诉,要求承认墨西哥离婚合法。

当天的庭审他亲自到场,沈恩钦也到了,头一次以“夫人”身份出现。

结果当庭被驳回,理由只有一句话:“程序违法,无效。”

这下丢脸丢到头了,连媒体都开始追问,“这位前大使,到底有没有合法离婚?”没人给出答案。

外交部不接这个烫手山芋,国民党高层更怕曝光丑闻,蒋介石私下讲过:“他那档子事,别丢人。”

唐玉瑞赢了吗?赢了最不体面的胜利,成了他永远甩不掉的合法妻子,永远在合法地站着。

沈恩钦败了吗?败得彻底,进不了户口、登不了名册、叫不出“夫人”这两个字。

十八年,婚离不掉,情断不了,尊严撕得稀碎。

站在灵前的,一个太太,一遗孀

1965年,蒋廷黻倒在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诊断是肝癌,晚期。

他没吭声,一口气咬着不松,临终前三天,交代了遗嘱、书稿、私人藏书分配,唯独没提婚姻。

沈恩钦一直守在病床边,喂水换药,夜夜不眠,他一句“别通知她”,护士没照办。

唐玉瑞来了,没人知道她是怎么知道的。

那天一大早,穿着旧呢大衣,拎着只灰布箱子站在护士站前,护士愣了几秒,想起这人名在档案里出现过——“合法配偶”。

她没进病房,就在外头坐着,一坐一整天,没吃没喝,直到凌晨灯熄,蒋廷黻气断了。

她没哭,没叫,只说了句:“我进去了。”

进去后,她拿出一张泛黄的全家福,摆在床头,六个人,一张桌子,蒋廷黻穿着旧布袍坐在最中间,小儿子抱着书,她站在他身后,脸是笑着的。

她说,“我来送你。”

出殡那天,两辆车分别出发,抵达教堂时,唐玉瑞站在灵柩前第一排,沈恩钦站在第二排,低头不语。

黑纱、黑裙、黑包、黑鞋,唐玉瑞全套齐备,带来一摞文件:婚姻证明、法院判决、四个孩子的出生证。

工作人员一页页翻,最后写下:“本次丧礼由遗孀唐玉瑞主持。”

沈恩钦没吭声,来宾有人窃窃私语,也有人回避眼神,唐玉瑞站得笔直,手扶着棺边,没人敢让她离开。

最后致词,牧师读了一句诗,接着说:“蒋廷黻,中华民国外交官,学者,父亲,丈夫”。

谁是妻,谁是夫人,没有再具体解释。

埋葬当天,《纽约时报》登了短文,标题用的是:“由妻子与遗孀共同送别的中国学者”。

没人改这句,因为谁也不敢肯定,到底哪一个是真夫人。

蒋廷黻走了,身后两位“夫人”站在同一块墓碑前,没有争吵,没有眼泪,像历史里的两个段落,相邻,却不能合页。

唐玉瑞打了十八年的仗,没赢名声,赢了结尾。

沈恩钦陪了十八年的人,没赢身份,赢了陪伴。

这是一桩婚事的终局,也是一次历史的暂停,谁是对的?没法说清,谁是输家?也没法说。

但可以肯定一件事:有些婚姻,不靠爱情,也不靠手续,它靠的是耗。

参考资料:

刘国铭主编:《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46页

丁望:《外交史风云人物 蒋廷黻》,《争鸣》杂志,2004年第6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康涅狄格州   墨西哥   联合国   遗孀   原配   婚事   美国   情妇   外交   夫人   太太   法院   丈夫   婚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