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厂区道路平坦,两侧夹竹桃花开争艳,公司广场景观水系水波荡漾,小鱼悠然游……7月27日,走进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厂区生产秩序井然,一派生产繁忙景象。
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院内。 郑志磊 摄
“工厂园区绿色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大力实施余热利用项目的结果,通过采用热管余热回收装置对焦炉烟道气余热进行回收,经余热锅炉产生蒸汽使用,可回收低压蒸汽14t/h,每年可节省11000吨标准煤。”该公司总经理张五交说。
得益于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相邻的河南首成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聚焦攻克难题,聘请领域先进技术工程师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充分发挥技改提升优势,不断提升粘结剂沥青、针状焦等产品质量。“余热回收利用后,每小时可回收利用10吨热蒸汽,每月可为公司节省开支12万余元。”首成科技副总工程师韩传功称。
河南福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始终逐“绿”而行,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充分利用“煤—焦、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条的产品,实现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一条龙”的首尾相连,促进节能、减排、低碳的产业园区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低碳、绿色、安全”的品牌内涵和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工厂”。
同样,河南首恒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中水回收利用技术,投资约60万元,建设一套50t/h(正常生产时)中水回用装置,每年可节约1500吨标煤,新鲜水消耗降低约20%。
今年以来,襄城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持续延链强链补链,优质的煤进入了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大战略,在最初的煤化工基础上,逐步培育出了新的产业链,实现了煤炭由原料向材料的转变。
襄城县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为煤化工、碳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具有全国最长的煤化工产业链,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75%,目前已建设成为原料煤入洗、矸石制砖、精煤炼焦、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原料入厂后被“吃干榨净”,衍生出30多种化工产品,其中产品中的焦炉煤气、氢气、焦油和精苯等产品为下游企业提供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支撑,形成了“煤—焦—化”产业链条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
一块煤炭,在襄城被“吃干榨净”,背后离不开该县持续科技投入和秉持的绿色生态理念,襄城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立足长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对重点管控行业、关键环节、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助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襄城县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安彩新能、中平新材料、许昌智工、首恒新材料、瑞翔鞋业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荐天目先导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圣壹新材料、金萌成联合金、正川实业、金萌可降解材料等13 家企业组建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协作,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襄城县科技创新注入智力“活水”。
同时,襄城县实行“全流程带办帮办”服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弘博新材料和昌固电气认定省“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首恒新材料、梵德威汽车用品、纽迈特三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组织平煤隆基“BC电池技改项目”、梵德威“生产线更新改造”项目申报设备更新贷款,襄城高质量发展底色更绿、更足、更亮。
以化工园区创D工作为载体,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积极推进完成园区公共管廊、危化停车场、消防特勤站等项目建设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开发区安全能力水平。
在襄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郑志磊 付帅 刘焕丽)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