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接受采访时抛出惊人提议,要求台湾将95%的全球芯片产能分一半给美国。
这个所谓"五五分"方案一出,台湾方面立刻炸了锅,连夜派遣"行政院副院长"飞赴美国紧急磋商。
美国为何此时突然摊牌?台湾芯片霸主地位还能保住吗?
编辑:7
事情来得突然,但绝非偶然。
9月29日那天,卢特尼克在财经频道的镜头前皱着眉头,语气里透着掩饰不住的紧迫感。
他说,现在全球95%的高端芯片都是台湾生产的,这情况让美国"睡不安稳"。
台湾距离中国大陆那么近,但距离美国却有9000英里,这对美国来说"非常不妙"。
他的解决方案听起来很直接:把台湾的芯片产能搬一半到美国,实现所谓"五五分"。
这话一出口,就像在台海这片敏感水域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台湾方面的反应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火速打包行李准备飞美国。
说穿了,这不是什么技术合作,而是一场赤裸裸的产业瓜分。
美国想要的不仅仅是芯片,更是想彻底掌控全球科技产业的命脉。
但问题在于,芯片产业不是乐高积木,不能说拆就拆、说搬就搬。
台积电在台湾经营了三十多年,形成的产业链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须,早就和当地的人才、水电、物流系统长在一起了。
现在突然要连根拔起移栽到美国,就算台湾愿意,光是移植过程中的"水土不服"就够喝一壶的。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就是全球芯片规则的制定者。
从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开始,他们不断收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结果反而刺激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加速突围。
现在看到中芯国际在7纳米工艺上取得突破,长江存储的产能又追上来一截,美国突然发现封锁链出现了裂缝。
这才有了卢特尼克这番急不可耐的表态。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当年特朗普政府挥舞起"对等关税"的大棒时,或许曾自信地认为这是维护霸权、遏制中国崛起的雷霆手段。
结果呢?现实狠狠打了脸。
据统计,美国的平均关税率被推高至自1934年以来的最高点,直接导致每个美国家庭年均生活成本增加约1300美元。
从洗衣机到太阳能电池板,物价上涨的浪潮席卷了市场的每个角落。
宏观层面更是一地鸡毛,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数月徘徊于荣枯线之下。
库存投资拖累GDP增长,穆迪等机构更是预测,若关税持续,美国将面临失业率和通胀率双双攀升的风险。
这种以牺牲本国经济福祉为代价的贸易战,无异于饮鸩止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的行事风格正在动摇美国赖以立国的自由市场根基。
政府公然干预美联储的独立性,甚至史无前例地直接入股英特尔这样的私营科技巨头。
要求其他公司"上缴"部分收入,这种被外界称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与美国长期倡导的原则背道而驰。
前白宫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在接受CNBC采访时都忍不住坦言:"关税压不住中国,反而给我们自己制造了很多麻烦。"
这话不只是抱怨,更多是认清现实。
他们清楚,光靠关税,根本打不赢这场仗。
所以,才有了接下来这颗"芯片雷"。
从经济、外交到国际秩序,这场关税战对美国造成了系统性的反噬。
曾几何时,美国的盟友体系是其全球影响力的基石。
然而,在"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冲击下,这个体系正裂痕丛生。
欧洲的传统盟友如西班牙和瑞士,选择冻结或推迟价值不菲的F-35战机订单,用行动表达不满。
当老朋友们纷纷选择"转向",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正被自己亲手削弱。
说穿了,这背后的算盘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美国商务部长这番话背后藏着两个致命的误判。
第一是低估了产业规律的顽固性。
芯片制造需要的不只是钱和政策,更需要像台湾那样常年积累的工程师文化。
美国现在最缺的反而是流水线上穿防尘服的技术工人。
就算砸下53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投资,想在短时间内复制台湾几十年的产业积淀,无异于痴人说梦。
第二是误读了全球化供应链的韧性。
现在就连苹果手机里的芯片都要靠台积电,美国想用行政命令强行改变这个格局,好比想让长江改道。
最后可能只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一个超级大国不再依靠规则、创新,而是诉诸于胁迫、破坏的手段来维持优势时,这本身就是其霸权衰落的明证。
这场由关税战引发的连锁反应,最终砸碎的,或许正是美国自己经营了多年的全球信誉和霸权根基。
而"五五分"方案暗含的离间两岸的毒计更是险恶。
强行剥离台湾经济支柱产业,将导致岛内就业市场动荡和技术空洞化。
若台湾当局接受该计划,等同于主动削弱自身竞争力;若拒绝,则可能面临美国"安全不可靠"的指责。
这种两头堵的策略,无疑在两岸关系间钉入楔子。
最值得警惕的是,该计划可能成为美国对华技术战的新武器。
假设芯片产能转移实现,美国完全可以凭借长臂管辖,对输华芯片施加更严苛限制。
近年来美国已将芯片出口管制从10纳米扩展至28纳米设备,若再控制半数台企产能,相当于握有扼住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命门。
但问题在于,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已实现85%自给率,这种围堵效果可能如同用力捶打一团棉花。
从20世纪的手段应对21世纪的博弈,美国每一步都在用过时的思维解决新时代的问题,结果步步被动。
但美国这步棋,可能算错了。
芯片产业不是白菜,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平衡。
美国这一步如果走急了,不排除会产生三重反作用。
首当其冲的是会破坏台海现有的经济默契,大陆方面绝不会坐视外部势力对台湾经济命脉动手脚。
第二个是会打击盟友信心,韩国、荷兰的芯片企业现在肯定在打算盘——今天美国能对台湾这么干,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
最重要的是,这可能反而加速中国大陆的替代进程。
就像当年北斗系统被GPS刺激后爆发式发展一样,芯片领域被这么"点醒",反而可能让中国上下游企业更坚决地抱团攻坚。
事实上,中国在压力下孵出的成果已经让华盛顿刮目相看。
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商业运营,光刻机技术不断突破,全固态电池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长江存储已实现128层3D NAND商业化,中芯国际也进入7纳米试产。
硬是从美国卡脖子的夹缝里蹚出了一条路。
现在美国政策圈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他们一边说"不寻求与中国脱钩",另一边又紧锣密鼓地搞"去风险化"。
但卢特尼克这番话暴露出,这种平衡策略正在失效。
美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认清现实:中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形成并跑态势,芯片领域虽然仍有差距,但已经不是能简单封堵的了。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构建新朋友圈。
2024年夏天中欧峰会刚刚在北京落幕,德国、法国对"脱钩"态度谨慎,反而希望与中国深化科技与绿色能源合作。
而"一带一路"延伸到中东、非洲,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投资与就业。
对比美国的"雷区外交",中国的稳打稳扎更具吸引力。
如果还抱着"我说了算"的旧思维,美国可能真要把自己变成全球经济版图上的孤岛。
而芯片这场马拉松,比的是谁更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波折。
中国要继续的是冷静突围的定力。
真正的安全,是靠发展自己,不是靠掐别人。
特朗普当年埋下的"芯片雷",如今爆炸的威力远超预期,炸伤的却是美国自己的信誉。
全球芯片产业的多极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都注定碰得头破血流。
面对美国的"芯片分割令",你认为台湾会如何选择?中国又该如何见招拆招?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