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用日元买下美国”;
“东京20年后房价会翻倍”;
“日本模式是最优解”;
“月薪30万日元是贫困线”;
“把东京的地皮全部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然后再把美国土地出租给美国人住!”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评论日本经济时最常出现的新闻标题。
而那时的日本也不是一般的豪横。
哈佛著名学者傅高义不用再介绍了吧,他就是著名的日吹,他写过一本书名叫《日本第一》,书中大胆地提出了“日本将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
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合著了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书中直白地对美国叫板:“日本已不再需要对美国唯唯诺诺,应在全球政治经济中拥有独立权。”
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自1991年起,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地价开始雪崩,随后三年跌幅超过70%。曾号称“亚洲最昂贵的地方”的东京银座商业区,也从每坪6000万日元跌到每坪1500万日元。
日本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
从狂热到幻灭,从自信到迷茫,日本人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都没缓过劲来,宛如做了一场纸醉金迷的疯狂幻梦。
赋予日本这场梦的,是美国;而让这场梦破碎的,也是美国。
可谓“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本期,我们会从外交博弈的角度来看看当时的日本是如何崛起,美国又如何采取攻势的。
麦克阿瑟的遗产
我们前几天在“麦克阿瑟改造日本”系列的视频里讲过,“麦大帅”进入日本后,对日本财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尤其是四大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被拆的最狠。
不仅资产全部充公,股份也全都被拿去拍卖了。
四大财阀就这么水灵灵的被迫解体。
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急于获胜的美国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又往日本采购了大量的军需订单;还在1953年修改了“禁止垄断法”,逐步放宽了对这些旧财阀的控制。
于是,这些本来已经奄奄一息的旧财阀又被回了口血。
日本也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二战前由家族控股、垄断全日本国家经济领域的“旧财阀”们,逐渐被新型的通过交叉控股和金融资本结合的“财团”所替代。
相比之下,“财团”下的各成员企业更注重横向联合,而非垂直垄断,它们之间形成了网状的球体持股结构;同时财团的向心力也随着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而得到不断加强。
这样就躲避了美国那边的反垄断审查。
在长达18年的高速发展期里,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劝银六大财团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们以若干大银行为核心,横向控制了日本的电子、石油、汽车、食品等产业。
注意,他们的核心是银行。
银行负责帮个财团的企业进行融资,就这样形成了“产业支撑金融,金融服务产业”的闭环。同时各大企业之间互相交叉持股,报成了团。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是财团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得到了加强,产业链协同相当紧密,外部资本要想收购财团内的企业,需要跟好几个相互持股的关联企业博弈。
如此就有效抵御了外资的“恶意收购”。
而当某一个企业出现短期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各大持股企业会纷纷通过订单支持、技术援助帮助其度过难关,防止单个企业倒闭引发连锁反应。
总得来说,就一个词——“稳定”。
这种稳定不仅体现在上层资本流动上,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稳定。因为相互持股的制度,是跟“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终身雇佣制”顾名思义,只要不犯啥大错,企业一般不会把你开除,相当于“铁饭碗”了。
“年功序列制”就更具有日本特色了,薪资和职位随连续工龄增长而阶梯式上升,除非你学历和家庭背景牛的不能行,会上来就被安排一个很高的职位,否则就卧薪尝胆地熬工龄吧。
说白了就是要论资排辈。
“企业内工会”则是麦克阿瑟驻日时期流行的一个遗产。
在改造日本时期,麦克阿瑟将美国罗斯福新政里那一套拿了过来,通过强化劳动者的力量来防止企业随意开除员工,一旦解雇员工,就必须支付一笔高额的赔偿款。
这套体系主要是为了鼓励员工在同一公司累计年资到退休。
跟当时的日本人打交道,只要问一下他的年龄,就能知道他大概多少工资了。
在这种以稳定为宗旨的社会背景之下,日本人的跳槽率一度是极低的,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极强,真的会把企业当家。管理层是家长,员工是子女,同一企业内人员同呼吸、共存亡。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人的加班时长也领跑全亚洲。
在他们眼中,公司可是“家”,老板可是“爸”,能不努力卖命吗?
此时的日本就像一个结构极其稳定、却又绷得极紧的网状球,不断高速地朝前滚动,从1956年一路滚动到了70年代,持续了18年的经济增长,直至进入70年代。
那进入7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呢?那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
因祸得福的石油危机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小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结果阿拉伯国家咔嚓一下把石油给停了,爆发了“石油危机”。紧接着整个日本都出现了“釜底抽薪”式的衰退。
钢铁、化工、造船等高度依赖石油能源的产业,受创最为惨痛——1974 年,日本钢铁产量较上一年下降20%,造船订单量减少50%,大量工厂停工、工人失业。
对此,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很明晰:
既然石油供应不足,那就去发展核能、天然气等新能源;既然“重化工业”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去扶持“汽车、电子、精密器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时候,日本企业“稳定”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各大财团通过资金拆借、业务协同帮助、银行不催债、关联企业优先采购等方式,帮助那些重化工业渡过难关;
同时财团金融机构对那些技术转型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比如1974年丰田汽车在研发燃油喷射技术时,利润有所下滑,但财团顶住压力继续对他们投入资金,最后大功告成回本儿了;
可以说,在这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因祸得福了。
比如半导体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1980年,“VLSI 技术研究组合”,集合 NEC、东芝等企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成功量产了256K DRAM,比美国早两年,良品率高达 98%;1986年日本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达44%,超越美国的43%,还逼得英特尔被迫退出DRAM芯片行业。
我们熟悉的索尼、佳能相机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
因为便携+精密的特性,在1980年日本占据了全球70%的相机市场。
此外,汽车行业产业也顺势崛起。
在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车企开始将重心转向提升燃油效率,最终研发出了丰田卡罗拉E70系列系列,百公里耗油仅6.5L,较美国福特汽车降低近一半。
1976年,本田思域CVCC在美国销量激增三倍;
1980年,日本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此前美国一直给日本的汽车贴上廉价的标签,但直到1989年丰田推出了雷克萨斯这么一个豪华品牌,很快占据了欧美的高端市场,成为了有钱人一时风尚。
这下美国是真眼红了。
日本,这么一个在国际事务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居然在经济上实现了对自己的全包围。尤其是看着满大街跑着的日本小汽车,老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必须让日本知道谁才是“大哥”!
于是,里根政府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一副坚决回应日本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模样,同时还启动了日本半导体产品贸易反倾销调查。
嗯?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
好像在哪刚听过。
广场协议前的美日博弈
美国想打压日本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1969年12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就曾试探着,向日本驻美公使提交了限制日本纺织品对美出口的“第一次美国方案”。结果直接被日本给强硬拒绝了。
没办法 ,于是第二年又试着提出了稍有缓和的“第二次美国方案”。
结果呢,又被日本给拒绝了。
时间来到1971年8月15日。
注意这个日期嗷,这天尼克松宣布对“外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当时美国市场上日本出口规模的占比高达30%,显然这个“外国进口商品”针对的就是日本人。
而特意选在8月15日这一天用意不言自明。
在外交事务上,美国在不事先通知日本的情况下开始跟越南缓和。
日本获悉尼克松在跟越南接触,害怕美国政府“突然结束越战”,陷日本在亚洲外交于被动,于是也去跟越南方面接触,想派几个人访问一下越南,实则打探一下美军在这边的动向。
越南方面同意了。
但是基辛格却气冲冲地这样对日本代表说:“你们想进入河内是你们自己的事儿,但你最好记住,美国可能还会对北越展开袭击。”
这种赤裸裸地吓唬外交人员,几乎都能算上外交事故了。
但很快美国就给了日本更沉重的一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这个消息震惊了日本。
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自然知道中国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但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做美国在东亚的桥头堡,跟中国老死不相往来。
结果美国竟然在自己毫不知情地情况下,与中国单独“媾和”了?
这简直是对日本“忠诚”的背叛。
此后,日本开始重新审视对外政策,提倡自主外交,不仅要做经济大国,还要做政治大国。
1977年,福田内阁开始出访东南亚各国,并发表了著名的“福田主义”演说,表示日本绝不做军事大国,希望东南亚各国放宽心来跟日本人做生意。
这无疑缓解了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长期敌视,双边关系日益密切。
而在福田纠夫在任的两年里,美国汽车就彻底输给了日本汽车厂商。
进入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已经大大超越了贸易领域,进入到货币金融、市场机制、惯例和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安排等方方面面,日益全方位化。
很难想象,曾经亲如“父子”的两国此时会宛如仇敌。
美国成为了净债务国,而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让美国政府气不打一处来,绞尽脑汁想扭转这种局面,既能在外交上继续做日本的“义父”,又能在贸易上做日本的债主。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美国政府给出了一个方案——日本金融自由化。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