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刚停,永康路上的积水还没退,某咖啡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有人撑着伞在雨里硬站了两小时,有人拖着行李箱从外地赶来,就为买一杯26块的“零下80度dirty”。店员说,这杯咖啡每天能卖500杯,节假日直接冲到800杯,冰箱都换了三次更大的。
你仔细想想:暴雨天还排队,是不是让人觉得“这咖啡肯定值”?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效应”——人越多,越觉得东西好。商家再一宣传“实验室级冰杯”“-86℃冻出来的”“拿杯子得用夹子,不然冻伤手”……这些细节一堆,直接把“普通咖啡”包装成了“黑科技产品”。更绝的是,还规定“40秒内必须喝完”,逼着你在朋友圈发视频:“看!我喝到了会冒仙气的咖啡!”
其实啊,这根本不是啥新发明。大连有咖啡店把杯子泡在-196℃液氮里,湘潭有用巨型冰块装咖啡的……全国都在跟风“超低温咖啡”,本质就是拿“极端温度”当卖点,用视觉冲击代替产品创新。就像一位咖啡店老板说的:“这种东西就是用来引流的,根本不靠它赚钱。”
现在物质丰富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越来越淡,大家只能靠消费给自己找点“意义”。拖着行李箱打卡、暴雨天排队、拍杯子里的分层效果……这些行为本身比咖啡本身更重要——发朋友圈能被点赞,跟风能显得自己“懂潮流”,哪怕咖啡喝起来也就那样。
但这种“仪式感”特别虚。等你发现“超低温”不过是普通dirty加了点冰碴子,等社交媒体的热度转到下一个网红单品,等你想起自己排了两小时队就为了喝杯“冰水混合物”……那时候你只会觉得:我花26块,买的根本不是咖啡,是商家的营销费!
数据也证明了这点:全国80%的超低温咖啡店,全靠这一杯爆品撑着,回头客不到30%。说白了,大家尝个鲜就走了,谁天天来喝“冰碴子”?
有些店就聪明点。比如三立方咖啡,虽然也用“-86℃冰杯”吸引眼球,但同时推了肉桂、香草、朗姆酒三种风味,让你喝完还想试别的;大连那家液氮咖啡店,把店面装修成实验室风格,让你拍照打卡的同时,还能跟咖啡师聊两句“液氮知识”——这些店明白,感官刺激只能火一时,产品够硬、体验够深,才能让人常来。
更深层的改变,是商家得把消费者当“人”,而不是“流量”。别总想着怎么制造网红爆款,多想想大家到底想要什么:是好喝的咖啡?是舒服的环境?还是能聊得来的咖啡师?比如结合本地文化做特色风味,或者搞会员体系培养老顾客,这些招虽然不“炫”,但能活得更久。
但消费市场的真相不会变:我们到底是在为“好产品”花钱,还是在为“商家编的故事”交智商税?当商家不再沉迷于“制造网红”,当消费者学会区分“真需求”和“假热闹”,中国咖啡市场才能摆脱“噱头依赖症”,真正靠品质和内涵说话。
下次再看到“零下80度咖啡”,记得问自己一句:这杯冰碴子,真值26块吗?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