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会议中,中国正式成为安第斯共同体观察员国。
这是安共体历史上第一次向亚洲国家敞开这个“门”,而中国成为第一个“进门的人”。
要想知道中国能够加入的原因我们得先把目光拉回到半年前,美国挥舞起关税大棒,对拉美几个重要经济体痛下狠手。
美国在筑墙,中国在搭桥,结果一来一回,局势就变了样。
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安共体国家出口的铜、锂和农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
过去这些产品基本是“零关税”待遇,是拉美对美出口的经济支柱。一下子成本飙升,订单缩水,拉美国家措手不及。
更让人头疼的是,事情还没完。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数据显示,美国对拉美商品的平均有效关税7月已经升到13%,而到了8月,美国甚至提出要把铜的关税拉高到50%。
对秘鲁来说,这简直是“釜底抽薪”。当地不少铜矿企业订单直线下滑,工人大批失业。哥伦比亚的花农干脆弃种,种出来也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大幅削减对拉美的援助预算,砍了将近四成。出口受阻,援助也断,拉美国家只能四处寻找“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口口声声说要推进“友岸外包”,想把供应链拉得更近一点,但实际操作却是让传统盟友吃亏,让全球南方陷入更大的不确定。
对拉美国家来说,这关系到自身发展的根基。于是,他们开始重新评估与大国的合作关系,谁是真正的伙伴?谁能在关键时刻站得住?谁愿意平等互利?答案,慢慢浮出水面。
中国这次“加群”,可不是临时抱佛脚。从1999年起,中国就和安共体建立了磋商机制,合作的种子早已种下。2003年,中拉电信合作开始发力;2009年,中国成为安共体议会的观察员;一步步走来。
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感,靠实打实的项目和互利共赢的模式。
2019年后,中国推动“区域协同”,不再只盯着单个国家,而是放眼整个南美市场。例如,2024年末,中国和秘鲁升级了自由贸易协定,中远海运投资的钱凯港正式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秘鲁铜矿的出口效率。
再看数字经济,2025年7月,中国和厄瓜多尔签署合作协议,当地中小企业通过中国平台直接触达中国消费者,订单量翻了几倍。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贯坚持“只谈生意,不搞政治附加”。在中拉论坛上,中国明确反对单边主义,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实现更大自主权。这种主张,刚好戳中了拉美国家的痛点。越是被美国关税“卡脖子”,越能理解什么叫“不绑手脚”的合作。
长期来看,中国的吸引力不只是市场,更在于能帮合作伙伴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可持续发展。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起美国那种“你听我的我就给你市场”的模式,显然更受欢迎。
这次中国成为安共体观察员是战略上的新突破。
安共体国家拥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铜和近三成的锂资源,是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供应地。观察员身份,让中国可以更早介入区域贸易规则的制定,比如矿产出口标准、物流通关便利等,等于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上多加了一层“安全锁”。
过去,中国更多是“项目承建方”,现在则有机会参与“定规则”的过程,比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这种从“执行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能让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更有话语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变化,就是地缘格局的松动。
安共体过去一直在美国的“门罗主义”影响下运作,中国成为首个亚洲观察员,是对这种传统秩序的一种突破。
再联系金砖国家的本币结算倡议、上合组织的多边安全机制,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正在构建一个更包容的“全球南方”合作网络。
对于安共体而言,这不仅是找到了一个新朋友,更是在多边格局中争取到更多主动权。不再一味依赖某一个国家,而是有了更多选项,有了更大空间。
如果只看表面,这可能就是一次外交突破;但要是放在全球格局的背景下看,就能发现其中藏着的“大逻辑”。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像是一扇缓缓合上的门,挡住了别人,也困住了自己。而中国则在另一边默默搭桥,最后迎来了“全票通过”的掌声。
安共体会后发布声明,强调将加强地区可持续发展合作,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认可,更是对开放合作理念的呼应。
如今的国际舞台,美国关起门来打算盘,中国敞开门来谈合作,路越走越宽。
参考信息:意义重大!中国正式成为安第斯共同体观察员国2025-10-01 16:41·中国日报网
中国正式成为安共体观察员国,“美国关门,中国敞开大门”2025-10-07 22:09·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