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翠华餐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风头一时无两。
彼时的翠华,被称为“茶餐厅第一股”,被视为港式茶饮走向资本市场的标志。
从港剧中熟悉的菠萝油、奶茶、西多士,到商圈里复古装修、粤语音乐、TVB同款菜单,翠华几乎是香港文化在内地的一个窗口。
但如今,这家曾经的明星餐厅已大不如前。
2025年上半年,仅南京就关闭了两家门店;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翠华控股全年收入同比下降5.04%,归母净利润暴跌68.42%,内地市场全年无新增门店,门店总数也下降至32家。
与此同时,翠华的市值从巅峰的81亿港元跌至不到3亿港元,跌幅接近97%,市值几乎归零。
在它的背后,是港式茶餐厅整体在内地市场的边缘化。
从2005年前后算起,港式餐饮在内地的大规模流行已持续近二十年。
彼时正值香港文化强势输出的高峰,TVB剧集、港星、粤语歌曲频繁出现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港风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文化符号。
翠华借助这一浪潮进入内地市场,用正宗港式标签打出差异化,再借助港星站台、剧集联动和高密度商圈选址,完成早期品牌心智渗透。
这套打法在当时是有效的,但问题也在这里。
当文化光环逐渐消散、当年轻消费群体对港风失去情感链接之后,翠华并没有及时转向产品力和用户运营维度。
这种对文化红利的路径依赖,最终导致它在用户审美和消费偏好更新的过程中,被时代边缘化。
从2020年开始,翠华在内地的扩张几乎停止,随后进入连年关店的状态,茶餐厅的北上故事基本宣告中止。
翠华在内地市场的失速,首先反映在价格策略的错位。
在香港,翠华是标准的“平价快餐”,一份主食搭配饮料不过几十港元。但进入内地市场后,它被重新定位为“精致港式”,人均消费高达80元甚至更高,远超一线城市中端快餐价格带的合理区间。
典型的例子是,一份海南鸡饭售价超百元,一碗通心粉套餐定价在60元上下,而这些同类产品在香港本地售价仅为一半甚至更低。
这种价格倒挂令消费者直观感受到性价比低,尤其是在当前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过高定价成为首个劝退点。
产品层面的问题也并不新鲜。
翠华的菜单延续传统茶餐厅结构,经典款如西多士、烧味饭、炒蛋套餐多年未变,与其他港餐品牌高度重合,几乎没有形成品牌特有的口味或菜品记忆点。
缺乏产品创新的结果,就是复购率低、用户黏性弱,难以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此外,品牌形象老化问题也在不断显现。
翠华门店延续早年复古港风装修风格,但在今天的审美环境中,这种设计已显得沉闷和过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购物中心这些视觉更新极快的消费场景里,翠华的门店缺乏吸引力和社交传播力。
当品牌话语体系停留在“TVB情怀”“明星同款”的阶段,而竞品已经在用户社交、品牌人格构建、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快速前进时,翠华逐步失去与年轻消费者的连接。
翠华的下滑并非个例,港式茶餐厅在内地整体的收缩早已有迹可循。
同属港餐阵营的敏华冰厅,曾以价格亲民、门店密集取胜,但近年来在珠三角地区连续关店,逐步退出多个城市;以“新式冰室”自居的肥韬茶餐厅,在热度巅峰期一度出现4000桌排队,但两年后就因口碑滑坡和产品疲软迅速关店,当前在内地仅剩个位数门店。
而被视为港式糖水代表的许留山,巅峰时期门店超过300家,如今全国只剩个位数,大多为个别加盟门店苦苦支撑;圣安娜饼屋作为老牌港式烘焙品牌,2023年也在广州集中关店10家,基本退出珠三角市场。
这些案例背后,是同一类问题的集合:文化影响力削弱、产品创新乏力、运营模式老旧、渠道效率低下。
港风退潮并非偶然。
随着香港娱乐产业影响力减弱,TVB剧集和港星曝光大幅下降,新一代消费者对港式文化的感知正在快速淡化。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断层,使得港餐品牌赖以生存的文化加成逐步失效。
当文化感知力减弱,而产品力又未补位,这些品牌就迅速从一线变成边缘。
对比目前市场中表现优异的餐饮品牌,可以看到,今天的餐饮增长逻辑已经与港餐当年的打法完全不同。
以“遇见小面”、“朱光玉”、“堕落虾”为例,这些新中式品牌普遍具备以下特征:菜单结构围绕单品打爆,装修风格具备视觉记忆点,品牌人格明确,能通过社交媒体完成自然传播,运营上高度数字化和标准化。
消费者被不断教育,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单靠情怀打天下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品牌需要用产品更新、场景优化、传播效率来赢得注意力。
翠华的问题是,明明是一家连锁品牌,却没有连锁的效率与标准;明明主打情怀,却在表达方式上停留在十年前;明明渴望年轻客群,却缺乏对新平台和内容生态的适应能力。
不进则退,已经不足以形容当下餐饮行业的节奏。现在的市场,是一场高密度、高频次、高转化的“产品-内容-供应链”三维比拼。
翠华这样延续旧模式、缺乏快速响应能力的品牌,自然跟不上节奏。
港式餐饮在内地市场并非完全没有生机,但它们必须完成一次深度调整。
对于翠华来说,下一步的关键,不是如何唤醒老用户的回忆,而是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定位。
过去它试图在“情怀”和“高端”之间找平衡,结果两头都没有站稳。
未来的路线必须明确,是做刚需场景、服务日常快餐市场,还是转型为休闲餐饮,打造场景体验与社交属性兼具的品牌空间。
同时,产品必须重构。
不是简单复刻港式经典,而是围绕核心品类做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迭代,比如奶茶类融合改良、区域口味适配、跨界联名等方式制造新鲜感。
门店模型也需要调整。
新开门店应考虑坪效模型、空间适配、选址灵活性,而不是继续把重点放在高租金商圈或者情怀地标。
在品牌传播层面,更需要建立社交语境中的表达能力,而不是继续依靠过时的“明星打卡”“港剧联动”。
翠华不缺历史,它缺的是讲好今天故事的能力。
翠华的衰退,是整个港餐品牌光环褪去后的常态表现。
文化红利可以带来第一波用户,但第二波用户和长期留存,靠的是产品、效率、传播和体验。曾经吃过时代红利的品牌,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情怀可以是加分项,但不能成为护身符。消费者不会为过去的滤镜长期买单,他们更看重眼前的体验、性价比和情绪共鸣。
翠华们的未来,不取决于情怀能唤醒多少人,而取决于它是否真正具备“重新开始”的能力。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