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就玩手机,出门玩不尽兴,这届孩子真的不会玩儿……

作者:主创团·蓝海

最近,“敬自己一杯”的梗突然爆火,成年人借着酒杯感慨生活不易,可这股风刮到孩子圈里,最让人扎心的竟是一群10后。

当然,未成年人肯定不能碰酒。

有个孩子举着果汁杯,一本正经地数着:“第一杯敬作业,第二杯敬考试,第三杯敬我那喘不过气的周末……”

视频里带着戏谑的自嘲,却让不少家长心里咯噔一下——啥时候起,连孩子都得靠“敬自己”来消解疲惫了?

办公室里一聊,更是倒出一堆相似的无奈:

高考结束的侄子,放假回家能抱着手机在空调房里窝一整天,喊他出门爬山,对方只撂下一句“没兴趣”;

上初一的女儿,周末被补习班塞得满满当当,偶尔有空余时间,不是刷短视频就是窝在沙发上拍段子,问她想玩点啥,就摇摇头说“不知道”。

家长们难免犯嘀咕:这真的正常吗?

回头想想我们这些“老式小孩儿”的童年,能玩的花样简直不要太多。

小屁孩那会儿,一根冰棍儿能和小伙伴你一口我一口吃一下午,泥巴捏的“蛋糕”能玩得满手黑还舍不得洗;

再大点儿,跳皮筋能从黄昏跳到路灯亮,丢沙包能跑得满头大汗,还嚷嚷着“再玩一局”;

上了中学,哪怕课间十分钟,也能凑一堆踢毽子、掰手腕、打球,笑声能传到走廊尽头……

那时候的快乐多简单啊,不用精致的玩具,不用复杂的规则,一群人追着跑着,就能把学生时代过得闪闪发光。

可现在的孩子,好像渐渐丢了这种“会玩”的本事。

他们被卷在作业和补习班之间,困在电子屏幕的方寸之地,连玩都变得越来越敷衍。

其实,会玩从来不是浪费时间。

那些在玩闹里学会的协作、在探索中攒下的勇气、在挫败中磨出的韧性,恰恰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养分。

被偷走的“玩商”:

孩子的世界正在失去“尽兴”的色彩

现在的玩,越来越像个任务:

电子游戏有明确的通关目标,短视频有算法推来的即时刺激,就连有些亲子活动,都常带着“提升专注力”“培养创造力”的功利劲儿。

可真正的玩,本该是没目的的尽兴。

小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看一个小时也不觉得无聊;一群娃娃疯跑着追一只蝴蝶,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笑,根本不在乎最后有没有追上,这才是记忆里的尽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体验”,说的是当人完全投入一件事时,会忘记时间流逝,获得深层的满足感。

这种体验,在孩子尽兴玩耍时最容易出现。

可现在的孩子,要么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要么被碎片化的娱乐麻木了大脑,很难再尝到“心流”的滋味。

朋友家的孩子小宇从二年级到初三,周末被排满了钢琴课、奥数班、英语角,好不容易有空余时间,就抱着平板刷短视频。

有一次爸妈带他去郊外露营,看到草地上的蒲公英,他居然问“这能吃吗”。

朋友感慨:“他连蒲公英能吹着玩都不知道,小时候我们追着蒲公英满山跑啊。”

这不是个例。

去年同事家孩子的学校组织去农场参观,一群孩子把麦苗认成韭菜,看到鸭子就吓得躲在老师身后,连最基本的田间游戏都玩不起来了。

老师说,孩子们更熟悉的是电子游戏里的“虚拟农场”,对真实的泥土和自然却无比陌生。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玩的本能,可现在的孩子,正在被“内卷”偷走这种本能。

他们的时间被精确规划,连玩都要“有用”,久而久之,自然会觉得玩是负担,是浪费。

真正的“玩商”,不是会玩多少种游戏,而是能在平凡里找到乐趣的能力。

当孩子连蹲下来看一朵花的耐心都没有时,失去的不仅是快乐,更是与世界温柔相处的可能。


玩不起来的背后:

中学生的世界,藏着更加复杂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很难玩出过去那种“疯跑一下午也不累”的尽兴?

不是他们丢掉了玩的渴望,而是成长的环境里,多了些分散注意力的“新选项”,也让田野间、阳光下的快乐,慢慢被藏在了身后。

身边上中学的孩子总说“没时间玩”,倒不是真的被功课占满了所有空隙,而是课余时间里,有太多更“即时见效”的快乐在等着他们。

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就是这样——组队打一局游戏,十分钟就能收获胜利的欢呼;

刷几条短视频,每三十秒就有一个新笑点戳中神经;

就连和同学的互动,也多是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趣事,而非约着去楼下球场跑两圈。

这种“一点就能乐”的刺激,让他们渐渐忘了,蹲在田埂上看蚂蚁搬食物、追着风吹动的蒲公英跑、在草地上打滚晒太阳的快乐,虽然来得慢,却能暖到心里。

更别说大环境里那些“有意义”的事,也在悄悄占着他们的时间。

学校里的学科竞赛、校外的科创比赛、能加分的社会实践……

反而那些没目的的、纯粹的玩——比如下雨天踩水洼看水花溅起,傍晚躺在操场看云慢慢飘,因为“没用”,渐渐被挤到了时间的角落。

玩的意义,其实从来不是“能带来什么”,而是“当下有多快乐”。

当虚拟世界的刺激和“有意义”的任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孩子们其实也会愿意走进田野,去感受风的温度、草的柔软,去体验那种慢慢的、却很实在的快乐。


带孩子找回玩的本事:

家长的放手,比什么都重要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玩乐需求,是一寸不被打扰的空间,和一份不用有目的的松弛感。

不妨先试着给他们“浪费时间”的自由。

比如带他们亲近自然,允许他们在路边停下,摸一摸粗糙的树皮,闻一闻不知名野花的淡香;

让他们光着脚踩踩清凉的河水,感受沙子从指缝漏走的痒意;

或者只是坐在岸边看水波一圈圈散开……

这些看似没意义的时刻,能让他们慢慢找回对真实世界的好奇。

也可以试着,把“怎么玩”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比起在旁边叮嘱,不如做个安静的陪伴者,相信他们能自己把握分寸。

只要没危险,就放手让他们去试。

哪怕过程中出点小差错,也可能会创造出特别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偶尔陪他们疯一次,像个孩子一样投入其中。

不用总端着家长的架子,也不用想着要教他们点什么,就单纯陪他们玩一场。

哪怕自己玩得很笨拙,也能让他们感受到:

玩不是任务,不是放松间隙的调剂,而是生活里本该有的、能让人真心快乐的事。

我们总在说“为孩子计深远”,于是拼命给他们报补习班、加作业,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可我们也不能忘了:

那些在玩闹中学会的分享,比课本里的团结友爱更深刻;

那些在探索中尝到的挫败,比试卷上的红叉更能教会孩子坚韧;

那些在阳光下疯跑的汗水,比任何营养品都更能滋养孩子的生命力。

或许孩子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内卷,来自我们的期待,来自对“优秀”的单一定义,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想起的,大抵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

产房里第一声啼哭让你热泪盈眶时,你心里的念头,只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而已。

只要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少一点安排,他们自然会找回属于自己的、尽兴地玩的时光。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玩里找到自在,也愿大人能陪着他们,慢慢感受这份简单的快乐。

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育儿   尽兴   孩子   手机   时间   快乐   蒲公英   目的   作业   世界   补习班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