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很奇怪的朝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经济上,它堪比盛唐,甚至有些指标还超越了盛唐。

在文化上,宋朝的发展则更为精致内敛,更为含蓄深沉。而它引以为傲的“宋词”,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除唐诗之外的另一座高峰。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的朝代,却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弱宋”。究其原因,是因为宋朝在军政和外交上软弱无能,导致它总是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与蹂躏。
你看,从“澶渊之盟”到“靖康之耻”,不管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宋朝统治者都毫不例外地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导致国家山河破碎,君王被俘,国家尊严屡遭践踏。
然而,不管山河怎么破碎,不管国家尊严被怎样践踏,懦弱无能的宋朝统治者们都只懂得贪图享乐、安于苟且、奢靡无度,日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
面对这样的朝廷,南宋爱国的主战派们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诸如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等人,都为自己的国家殚精竭虑,都为自己的国家奔走呐喊。
比如陆游就曾写下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和“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样的爱国诗句。

辛弃疾也写下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样的千古名句。
不过,在众多的爱国诗人中,有一位诗人却比较特殊。他在出名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他,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几个人知道,真的是没有什么存在感。
然而,他凭一首《题临安邸》流传天下后,他的名字也跟着传遍天下,直到千年之后,我们仍然很喜欢他的这首诗。而他的这首诗也常常被选入课本,这个人就是林升。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是诗人在临安住旅店时写在旅店墙上的一首诗。它表面上是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美景,实际上却是借杭州的乐景来写宋朝最大的哀情!

这种哀情以一种讽刺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出来,显得特别的深沉,特别的浓烈。于不动声色处,便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尽显愤激之情。
一开头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两句表达了这样的含义:南宋豪华雄伟的都城临安,坐落在连绵无尽的重峦叠嶂之中。
这里峰峦叠翠,高楼耸立,繁华得一眼望不到边。在这样热闹非凡的临安城,那奢靡无度的轻歌曼舞,时时闪现在西湖上,不知何时才能有停歇的那一天?
在“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句中,诗人精准地描绘出临安城的独特景致——重湖叠巘,青山突兀,层层叠叠;楼台轩榭,飞阁流丹,檐牙交错,鳞次栉比。
这样醉人的青山秀水,这样让人流连忘返的飞阁楼宇,衬托出大宋的河山是多么的风光无限,是多么的秀丽壮美。
这第一句诗,无论怎么看,都觉得诗人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山河,展现出的是一幅让人喜闻乐见的乐景。
但是在随后的“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中,诗人笔锋一转,转而描绘南宋的统治者们,永远都只懂得偏安一隅,沉醉在永不休止的西湖歌舞之中。

然而,这般美好的万里山河,却被金人无情地侵占掠夺;这般完好的一个巍巍大宋,却被金人搞得支离破碎。试问,面对这样的国家现实,诗人怎能不触景生情?
这里的一个“休”字,既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更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们只知奢靡享乐与避战求和,却不思收复中原与报国安民的愤慨。
另外,在这一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质问那些南宋的当权者:这让人腐化的“西湖歌舞”,这让人只知纵情享乐而不思报国的“西湖歌舞”,几时才有休止的一天?
这样的质问,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们不思收复被金人侵占和践踏的河山的激愤之情,更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对南宋命运的担忧和关注。
最后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是说:温暖和煦的清风,熏得游人醺然如醉,竟然在恍惚中将这临安城错认作了北宋的汴梁城。

“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极具深意,其中的“暖风”一词,既指临安城中真实存在的自然界中的春风,又喻指在南宋朝廷流行的奢靡享乐之风。
这股“暖风”,把沉浸在临安城的秀美中的“游人”们吹得恍恍惚惚,吹得目酣神醉,使得他们忘却了自己的国家山河破碎的事实,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现状。
而其中的“游人”一词,既可以理解为临安城中的那些寻常游客,更可以理解成那些忘了山河破碎,只知沉浸在纸醉金迷中的南宋统治者。
此句紧承前文“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诘问,诗人目睹这无休止的歌舞升平,凝视着那些沉醉其中的“游人”,不禁心生感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与“醉”两字用得极为传神。其中的一个“熏”字,不仅突出了“西湖歌舞”的喧嚣与繁华,更为“游人”们营造了一种沉醉于声色犬马的氛围。
而“醉”字,则把“游人”南宋统治者们纵情享乐的行为描写得淋漓尽致。最重要的是,这个“醉”字不仅让我们联想到秀美的临安美景和西湖歌舞的迷人之姿,更让我们联想到“游人”们在西湖美景中的种种丑态。

这种丑态,在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中达到了巅峰。宋朝都城原本在汴梁,北宋灭亡后,南宋把都城定在了临安,也即是人们所说的杭州。
在此处,诗人之所以用“杭州”而不用“西湖”或者“临安”,目的在于把南宋的“杭州”与北宋“汴州”放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真可谓是匠心独运!
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汴州”的历史意义,激起世人对前朝的记忆与热爱,更彰显了诗人浓厚的爱国热情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反衬出那些“游人”对历史的冷漠,对亡国的忽视,揭露和讽刺了他们屈膝投降,醉生梦死、安于享乐,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卑劣行径。诗人的一腔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正因如此,林升才从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诗人,跃升为一个名扬天下,人人都知道其诗名的人,而他的这首诗,也年年被选入了课本,成为人们必学的经典。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