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题未解:乐山究竟是哪座山?一座城市与一座“下落不明”的山!

游客问乐山人:“乐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被问者往往思考半天,答案五花八门:峨眉山、凌云山、大瓦山……这个问题不仅让游客困惑,当乐山的孩子问起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也往往没有答案。“乐山”作为地理实体的概念,已在本地人的集体记忆中悄然消逝。

于铁成/文

乐山有“开明故治”之称,这4个字意义重大。因为这4个字,乐山的历史即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蜀开明王朝,那时,乐山(当然那时不叫这个名字)一度是开明王朝的首都。

开明王朝开国之君鳖灵

秦汉时,此地称为南安。汉高祖功臣宣虎封于此,为南安侯。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此地第一次称嘉州,意思是“郡土嘉美”,当然是美誉。此后,名字改来改去,还叫过龙游、嘉定,“乐山”之名,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有的。当时清廷在嘉定府治置乐山县,其名取自城西南五里的“至乐山”。

这座被赋予哲学意涵的山名,暗合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理想。

雍正

如此说来,“乐山是哪座山”不是已经有了答案吗?不,别急,吊诡正在于此。这座赋予城市新名的“至乐山”,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中的模糊背影。

至乐山”,究竟又是哪座山?雍正年间的“嘉定府城西南五里”又在今天的哪儿呢?

在乐山方言民谣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调侃:“好个老箫吹不得——老霄顶”。月咡塘乐山文庙旁的老霄顶又称高标山,位于今乐山市区西北部,是古代嘉州的制高点。北周时山上建有弘明观,唐代改名开元观,北宋文人张君房曾盛赞其“下眺城邑,俯视江山,二水回潆,众峰环抱”。

这座山在乐山人郭沫若的童年记忆中被描述为“高标在一切之上”。莫非,老霄顶就是“至乐山”?

但这也存疑。清《嘉定府志卷四方舆志·山川》称“至乐山,城西南五里,乐山县名以此。旧名金灯山”。老霄顶却在城西北,方位不对。

于是有人说,“乐山市车子镇有个金灯村,金灯山就是车子山,车子山就是至乐山。”真的吗?也未必。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至乐山,在龙游县东五里,号东山”。

南宋可比你大清早多了。

再说说地名的争议。老霄顶下的“月咡塘”和“月儿塘”之争也一直没有分出胜负。乐山旧文人不知为何喜欢一个“咡”字,“月咡塘”“牛咡桥”“河咡嘴”,且不说别扭与否,以前打字都打不出来只能一个口一个耳拼字。郭沫若就不肯承认这个“咡”。在《我的童年》中,他坚持使用“月儿塘”,并明确解释其得名于文庙泮池的半月造型。

乐山方言用字的争论并非题外话,事实上这折射出地方历史叙述的断裂。当一座山连名字都需要争辩时,其本体认知的模糊便可想而知了。

在铁成看来,“乐山那座山”的消逝,其实是必然的。

先说地理的稀释。乐山市域内山地占比高达66.5%,呈“七山二丘一平”的格局。在峨眉山(海拔3099米)、大瓦山(形似诺亚方舟)等巨峰的光环下,一座仅百余米高的老霄顶,如同巨人群中的侏儒,自然被现代人忽略。

再说符号的替代。当乐山大佛在大唐横空出世,这座71米高的弥勒坐像彻底改写了城市意象。唐代以降,“上朝峨眉,下朝凌云”的朝圣路线形成,三江汇流处的凌云山成为佛教圣地。明代文人甚至将“乐山”误认为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清《嘉定府志》已出现混淆记载。至近代,“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俗谚,更将山与佛合二为一,彻底消解了“至乐山”的存在感。

还有城市化的重塑。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乐山老城区向西扩张,曾经的城郊山丘被裹挟进城市中心。今天的老霄顶早已隐没在楼群中,仅有晨练的老人和穿汉服拍照的游客偶尔造访,山作为地理标志的功能已被红绿灯和美食街取代。

但其实,名山不在,而乐山常在。真正的“乐山”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超越具体山峰的范畴,升华为文化符号:它是三江汇流的浩荡,是崖壁大佛的庄严,是硅谷车间的轰鸣,更是跷脚牛肉升腾的热气。当游客询问“山在何处”,答案或许藏于苏东坡“但愿身为汉嘉守”的咏叹里,在“我心向往,乐山乐山”的感叹之中。#乐山#​#乐山头条#​#城市观察员#​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V信“樂山城市观察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乐山   下落不明   城市   嘉定   开明   王朝   乐山市   郭沫若   雍正   大佛   南安   峨眉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