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充满神秘色彩,探索深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而科考船是进入海洋、观测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载体,可谓海上移动实验室。
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拥有自己的海洋科考船,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正是其中之一。
2024年4月25日,“同济”号正式开工建设,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攻坚克难,仅用1年时间便成功实现“同济”号下水试航。
2025年5月15日下午16时,在完成为期8天的船舶试航后,“同济”号停靠在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龙穴厂区码头。
“同济”号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船长约82米,船宽15米,满载排水量约2800吨,最大航速16节,全回转吊舱推进,续航力8000海里,载员45人。
本次试航共约150人以及三条陪测船参与,共完成了总体性能、居住环境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智能航行及远程遥控系统等100余个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全部达标,船舶操纵性能、最大航速、居住环境等多项性能均优于设计指标。
此次试航成功后,“同济”号将在船厂进行调试整改,于今年6月底正式交付给同济大学,并将随即开展科考设备的专项海试以及学生教学实习等航次任务。
承载着师生强国梦想,“同济号”乘风破浪,奋楫前行,将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力量。而在探索深蓝,逐梦深蓝的道路上,同济大学从未停止奋进的步伐。
同济海洋地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学校设立海洋地质学专业,同年,以严钦尚、汪品先等为代表的一支“海洋地质连队”进入同济大学,为海洋地质学科建设注入澎湃力量。
1979年,汪品先等教师在做实验
在海洋学科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75年,同济成立海洋地质系,1982年成为首批海洋地质学硕士学位授予高校,1984年获批国内高校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
1985年后的10年,是同济海洋学科立足国际、耕耘探索的十年,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渐走到了国内前列——
汪品先教授团队率先开展微体化石定量古生态学、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创了国内古海洋学研究的先河;
马在田教授团队在反射地震学方面取得的技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国外学者称为“马氏方法”,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刘光鼎教授倡导并建立了国内首个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王家林教授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1年,同济获批设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汪品先、马在田两位教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不断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同济海洋研究还迈步国际舞台。1995年,通过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同济大学开始走向海洋科考的国际前沿;1999年,由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ODP 184航次正式起航,实现了中国南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2004年2月,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在同济大学揭牌,开启了同济海洋迈向国际一流的新征程。
凭借多年积淀,同济大学于2002年正式成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如今,学院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成为与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接轨、以海陆结合为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以一支由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优秀教师队伍,拥有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依托于此,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如: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唯一在建的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深度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近年来在南海连续实现了IODP 349、367和368/368X三个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大洋钻探航次。
浩瀚深蓝,既是未知的秘境,也是探索的航程。目前,同济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开设有海洋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设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欢迎有志于此的学子报考同济大学,踏浪逐潮,共赴海洋强国梦!
欢迎关注“同济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同济大学官微等
#招生##高考季##上海##海洋#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