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管理费基金引发的三点思考

昨天做了一个浮动费率的调查,读者里面有54%不感兴趣,28%是观望状态,也就是大概有82%的朋友是明确暂时不会买的。

原因我觉得可以看读者这条留言:

所以其实如果能赚钱,大家并不是特别在意费率。

但是,这个观点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因为更多人会觉得,你不赚钱还躺收管理费,要脸吗?真的个问题在23年三季度那批浮动费率产品的时候,就讨论过了。

浮动管理费基金在2013年开始批量出现,后经历了2016年起的暂缓审批,2019年又重新放开,当时发行的全部是定期持有期。

随便拎出来几个产品,业绩有做得不错的,像国泰研究精选,近五年业绩是前20%,但规模已经从最高的接近14亿下滑到现在的2亿。

兴全社会价值,业绩也不遑多让,规模从巅峰的近60亿下滑到现在的14亿出头,已经很不容易。

当年那一批,都还是相对而言好计费一些,因为是定期持有期。

23年发新一批浮动费率产品,则加入了一些优化,有一些非定期持有期产品把份额分成A1、A2、A3,根据持有时长自动转化份额,从高费率转成低费率。

当年派出的基金经理阵容也非常豪华,不过时至今日看,也基本上没什么爆款产品。

对于纯债类的产品而言,降费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再不降费,公募纯债就要被银行理财吊打了,而权益产品一天的波动其实就可以把几年的管理费波动没了。

网上流传了一份浮动管理费产品的条款。

看到这个条款我第一个反应是:基金会计要忙到爆炸了。

这就衍生出我的第一个思考:浮动费率的计费规则非常繁琐。

如果你要做浮动费率产品,则需要非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人力支持,非常考验基金运营部。每一个份额,每天的净值计算,可能都非常复杂,工作量巨大,所以监管也提了把一些业务外包的说法。希望大模型未来能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费率计算的难点在哪,比如我问你,同一个产品,我先后买了两笔,一笔是挣钱的,一笔是亏钱的,现在我提出赎回,那么是按照先进先出法,还是先进后出法,还是合并计算我是否亏损?每天有无数人提出申购赎回需求,这个计算精度……管理费的差额确认,中间是否会产生的轧差,如果有,放在哪里?

第二个思考是基准相关的,如果按照三年不超过10个百分点的规则,那么基金经理有没有可能会更倾向于追涨杀跌?

举个例子,股票基金仓位在80~95%,如果要跟基准,那在牛市,你仓位就需要尽量打满,对不对?在熊市,你为了跑赢基准,也会倾向于降低仓位。这么一想,动量因子的暴露更加充分了。

第三个思考比较简单,就是如果大家都贴着基准做,那么公募相当于交出了定价权。

主动基金有价值发现的功能,主动经理可以挖掘出市场的阿尔法,但随着基准的限制,基金经理价值发现的能力会越来越被限制。

主动经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或者说,以往可以混日子的主动经理,可能不好混了,如果你不是市场前三分之一甚至更加优秀,那这个活儿就没法干。

其实我还有一个思考,大家都去贴着基准,那一定会更倾向于配置大盘股,小盘股谁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怎么办呢?

当然我支持大家贴着基准做,因为价值发现的功能越弱,市场的阿尔法就越多。

这也许是(少数)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第二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标签:财经   管理费   基金   费率   基准   产品   经理   阿尔法   主动   份额   业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