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育儿补贴政策与普惠托育服务,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生育友好”社会的构建。前者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而后者既是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的“减压阀”,更是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启蒙站”,对孩子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党组书记于学军在为新出台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点赞的同时,提出育儿补贴向普惠托育延伸的建议,“比如以托育补贴券的形式支持家庭送托,还比如按人头对托育机构进行补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以育儿补贴赋能普惠托育服务,让政策红利惠及婴幼儿成长关键期,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他期待育儿补贴落实过程中,既能通过现金补助缓解生育成本压力,更可依托社区托育中心、企业母婴室等基础设施实现“服务代偿”,让政策阳光既照亮生育决策的经济账本,也能温暖家庭成长的情感账户。
于学军认为,育儿补贴在缓解生育焦虑、释放生育潜能方面,确实能起到直接减轻生育养育负担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将育儿补贴与普惠托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家庭育儿需求的精准回应,满足了家长对孩子优质早期教育的期盼,更是为人口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定向托育补贴给家庭,普惠托育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会大大增强,而把补贴给托育机构,其实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增加育儿技能培训、亲子活动等服务供给;还可以支持搭建‘托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早教课程、亲子互动指导方案等数字化资源,免费向基层托育机构和家庭开放,以此缩小城乡托育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在于学军看来,要让家庭得到经济支持的同时,也能方便地获取专业育儿资源,由此形成“经济上减负、服务上赋能、意愿上提升”的良性循环。
于学军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一些托育机构存在明显的功能偏差,仅仅满足婴幼儿的基本生活照料,而忽视了0~3岁阶段至关重要的早期认知启蒙、情感培养等教育功能。为此,他建议对通过教育资质认证的托育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此鼓励机构积极配备专业优质教师资源、开发适龄启蒙课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升托育机构的托育和教育水平。
“优质的普惠托育不是奢侈品,而应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于学军坦言,对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托育服务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挑战,可通过补贴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开设托班,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教育资源,将服务延伸至0~3岁阶段,有效解决这些地区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让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早期教育。
本文来源:人民政协报
编辑 | 康晓杰
校审 | 孙茜
策划 | 王菲菲 崔晨
投稿邮箱:cfpa529@163.com
▼
▼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