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小区广场上又是一派热闹景象。52岁的李大妈拎着毛巾,边拉伸边和伙伴们聊家常。
这天,她忽然神色凝重:“你们听说没,微信群说有4类牙膏进了致癌黑名单,咱天天用的家伙,竟然也有问题?”
一时间,大伙儿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自己的牙膏,气氛比锻炼还紧张。“真的假的?这黑名单是不是吓唬人的?”
旁边大爷半信半疑,不忘加一句:“咱活了大半辈子,刷牙还刷出事?”一句话,说中了大家的疑惑,每天都要用的牙膏,忽然和“致癌”扯上了关系,难道平时的卫生习惯反而成了“健康隐患”?
最近网络疯传,有4类牙膏因含有特殊成分被贴上“致癌黑名单”标签,包括:三氯生、月桂醇硫酸钠(SLS)、高浓度氟化物、过氧化氢美白剂。这些成分刷出来的大麻烦,到底真有其事?
三氯生
这是不少牙膏都含有的传统抗菌剂。美国FDA自2016年开始,对三氯生在个别消费品中的使用加以严格限制。
确实,有动物实验对其“激素干扰”与肿瘤促进作用提出过警示,但权威临床数据显示:常规用量下,三氯生牙膏对人体的潜在风险极低,没有直接致癌的临床证据。欧盟和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仅对其用量设限。
月桂醇硫酸钠(SLS)
SLS负责牙膏丰富的泡沫感。《美国牙科学会牙膏成分科普手册》明确指出,对于少数极为敏感的人群,SLS确实可能增加口腔溃疡概率,但压根没有数据表示SLS和癌症有因果关系。所以,不适者可选用无SLS配方,正常人无需过分焦虑。
高浓度氟化物
氟化物是控制蛀牙的“主力军”。国际医学界建议刷牙用的氟含量为1000-1500ppm。氟超标才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或影响健康,刷牙正常用量远远不至于致癌。中国口腔医学会强调:儿童小心用量就好,豌豆粒大小、“吐净不吞”安全无忧。
过氧化氢美白剂
这种成分在美白牙膏中很常见。高浓度过氧化氢确实能使口腔黏膜刺激增加,少数情况下会令口腔发白、敏感,但正常剂量并未被证实与癌症相关。口腔已经有基础疾病或敏感体质的,更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再选购。
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要按照产品建议、规范用量刷牙,日常不会增加致癌风险。但长期过量或针对个别人群,某些牙膏成分还是可能引起如下健康问题:
口腔黏膜刺激
SLS、三氯生类成分对极小部分使用者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刺痛,或炎症机率略增,一项涉及3200人的长期随访中,SLS相关口腔溃疡发生风险增加了约13%。
过敏反应
牙膏中的香精、漂白剂等成分,有一定几率引起口腔瘙痒、红斑等轻型变态反应,这更常见于儿童和过敏体质个体,但严重过敏罕见。
儿童误吞风险
氟化物长期摄入超过安全剂量则会有氟中毒隐患,表现为牙斑、骨痛等。好在正常刷牙每次按“豌豆粒”大小用量,且家长监管下,几乎无致癌风险。
心理误导、误选劣质品
谣言带来的“恐癌”情绪,反而使不少人盲目购买“无添加”劣质牙膏,导致口腔清洁不到位,美国牙科学会调研显示:约17%消费者为此更换到低效或不安全产品。
认准正规产品,别信“黑名单”传言
选购牙膏时,首选有正规“消字号”标识以及权威检测认证的产品,国内市场合规品牌牙膏的成分剂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要迷信网络流传的“致癌黑名单”。
关注成分表,定制适合自己人群
口腔溃疡、敏感体质人群:优先选用低泡/无SLS配方。老人、儿童:优选温和无刺激型牙膏,儿童用量严格控制,氟含量1000-1500ppm足矣。
正确用量与方法,避免误吞
成人每次使用牙膏以豌豆粒大小为宜,刷后彻底吐净,不吞咽。儿童刷牙要有成人陪同,及时指导吐漱。
理性选择功效,勿盲目追求“美白”或多功能
漂白剂等新型成分不适合长期叠加使用,若有疑虑请提前咨询牙医。有口腔基础病或慢性炎症的,更需量身定制。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建议每年至少1次专业口腔检查,如有不适、溃疡久治不愈,应及时求医,专业判断优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4类牙膏被列入致癌“黑名单”,长期用或有致癌风险?告诉你真相》
《美白牙膏使用风险评估》
《牙膏中SLS刺激性分析及临床建议》
《美国牙科学会牙膏成分科普手册》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