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50%!中国第一睡城成鬼城,十年前上车“燕郊”的人怎样了

“三十公里到国贸”,十年前的一句广告词,让燕郊的房价一路冲上了三万每平。那时候的买房人,心里想到都是买到既赚到,结果十年过去了,曾经的“睡城”变成了“丧尸城”,房价一路暴跌50%,还是无人问津。

那么,明明距离北京这么近,为何燕郊的房价会变成现在的模样?当初买房的人,还好吗?

一步天堂,三步地狱

曾经的燕郊,被开发商的广告描绘成北京的后花园,一句“半小时生活圈”和“一步入京”,让多少在北京奋斗的年轻人红了眼。大家几乎是疯了一样地全民抢购,坚信这里的房价会永远上涨,能抢到一套房,就等于抓住了通往财富自由的末班车。

投资者潘先生就是在2016年底上的车,他以每平米三万六的单价,拿下一套85平米的房子,总价超过三百万。那时,像他一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赌的是燕郊紧邻北京的地理位置,赌的是未来地铁一通,这里就能彻底融入北京。对于十年前的北漂们来说,燕郊就是实现“北京梦”最完美的跳板。

然而,这繁荣的背后,却是空洞的现实。燕郊的价值体系,完全建立在这种对未来的透支和幻想上,与它自身的经济活动没有半点关系。这里只是一个巨大的旅馆,天一亮,整座城的人就像候鸟一样涌向北京。

数据残酷地揭示了真相:超过六成的劳动力需要跨城就业,而本地产业能提供的岗位还不到三成。这种“产”与“居”严重脱节的模式,就像盖楼只搭架子不打地基,看着高大,风一吹就倒。从一开始,隐患就埋下了,只等一个契机,让这虚胖的骨架轰然倒塌。

梦醒时分,连环暴击

2017年,成了所有燕郊业主命运的转折点,那一年,“房住不炒”的调控方针如同一把利剑,直插投机心脏。廊坊地区出台了堪称史上最严的限购措施,非本地户籍购房者,必须连续缴纳三年社保。这一个门槛,就直接把百分之九十的潜在买家挡在了门外。

紧接着,首付比例大幅上调,房贷利率也开始上浮,银行审批变得异常严格,一套组合拳下来,精准地切断了燕郊楼市赖以为生的外部输血管。需求瞬间枯萎,而那些早前进场的炒房客,面对有价无市的局面,只能“割肉抛售”,导致市场供应急剧增加。

一来一去,供需关系彻底逆转。近期的数据显示,二手房的挂牌量增加了35%,可成交量却同比减少了42%,房子彻底卖不动了。

如果说政策是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那通勤的残酷现实就是补上的第二刀。广告里的“半小时”通勤,在现实中变成了一场日复一日的“煎熬”。平均通勤时间长达108分钟,意味着“凌晨五点出门,晚上十点到家”成了生活常态。

“清晨赶尸城”,这个听起来有些惊悚的别称,却是无数燕郊通勤者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唯一的希望,曾寄托在那条传说中的“平谷线”地铁上。可地铁的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彻底浇灭了人们最后的期望。地理上的“一步之遥”,在时间成本面前,变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

泡沫被戳破,连声音都没有,即便到了2022年,限购政策有所松动,甚至首付比例可以降到15%,也再也无法刺激起一丝水花。市场的信心,一旦崩塌,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间房子,几代人的债

城市发展模型的失败,最终的代价,都由一个个普通的家庭来承担,这代价,远不止是账面上的数字。一位业主在2017年花了426万买下的房产,如今的估值不到230万。另一位网友的情况也类似,430万的房子,现在也就值个230万。

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投资者潘先生,他的房子价值在七年内蒸发了超过180万,如今只值120余万。在福城上上城这样的小区,价格降幅甚至超过了惊人的75%。

“负资产”这个冰冷的金融术语,成了压在许多业主身上的大山。他们每个月要还的月供,已经远远超过了房子本身现在的价值。降价也卖不掉,继续供又心有不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王先生选择了断供,结果却是官司缠身,不仅房子被法拍,还额外背上了20万元的新债务,征信也上了黑名单,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在燕郊,像他这样走上法拍之路的房子,数量在持续增加。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财务损失,而是一场彻底的“心理崩塌”。曾经,买房被视为对未来的投资,押注的是地铁、学区和环京一体化的美好概念。如今,房子从资产变成了沉重的责任,一个卖不掉、甩不脱的“流动性陷阱”。

通勤路上,人们的心态也变了。以前是奔着财富自由去的,现在却在日复一日的疲惫中反复拷问自己:“我图什么?”悔恨和焦虑,弥漫在每一个高位接盘者的心头。他们得到的最大教训或许是:永远不能仅凭一句广告词,就赌上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从输血到造血,有多远

在经历过这场痛苦的去泡沫化后,燕郊似乎终于开始反思,它正在艰难地探索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城市转型之路。

看看隔壁的固安,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固安之所以在这一轮波动中表现得更稳定,正是因为它没有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房地产这一个篮子里,而是扎扎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引进了电子信息和航天领域的企业,有了产业支撑,就有了底气。

燕郊也开始亡羊补牢,近期,一个科学园区就吸引了87家科技公司入驻,更可喜的是,这些入驻企业里有四成的员工选择在本地置业,一个“职住闭环”正在慢慢形成。

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进14项重点工程,目的就是承接北京疏解出来的产业。除此之外,发展文旅产业,比如打造潮白河艺术带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

这有点像日本东京那些卫星城的发展模式:先想办法把企业导进来,让城市有“活”干,住宅市场才能被反哺,形成一个健康的循环。

结语

燕郊今天的自救,是对过去那种“寄生”模式的根本性修正,这条路注定漫长,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也是唯一的出路。

对于中国大量环绕在一线城市周边的卫星城来说,燕郊的故事是一个再深刻不过的警示。靠着母体城市的辐射,或许能迎来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脆弱不堪。唯有培育出属于自己的“造血”能力,真正从“睡城”蜕变为“活城”,才能摆脱沦为“鬼城”的宿命。

三联生活周刊2018-03-25《房产中介眼中的环京房价暴跌》

央视财经2017-11-13《这个环京城市,房价暴跌2/3!有投资客已"赔掉了首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财经   十年前   中国   北京   房子   房价   固安   首付   城市   地铁   卫星城   未来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