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教养的文盲,是冠军又能咋样”
“还能在胖一点吗?”
谁都想不到,这是出现在奥运冠军全红婵身上的评论。
自从全红婵加入暨南大学之后,她身上的争议就层出不穷。
恶心的事情接连发生,连官媒都看不下去,亲自下场为全红婵发声了。
9月15日的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18 岁的全红婵双手捧着一件红色运动服,小心翼翼地递给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
这件巴黎奥运会出场服上的亲笔签名,见证着她三个月前蝉联奥运冠军的辉煌时刻。
作为新生代表接过校徽时,这个在跳台上创造 "水花消失术" 的姑娘脸上带着些许腼腆,没人想到这场普通的入学仪式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早在今年2月,暨南大学公示优秀运动员保送名单时,全红婵的名字就引发过讨论。
等到九月开学,质疑声浪愈发汹涌。有网友翻出她近期的训练照片,对比巴黎奥运会时的身形,直言 "明显发福"" 肯定懈怠训练了 "。
甚至还有声音质疑她的文化水平,有人翻出早年采访中她读错字的片段,嘲讽她" 连字都认不全,凭什么上名校 "。
不少人觉得这不公平,普通学生要努力无数个日夜才能考上暨南大学,而运动员靠几块奖牌就能轻松入学,分明是" 退役镀金 "。
但了解全红婵的人都知道,她的人生从来没有 "轻松" 二字。2007 年出生在湛江农村的她,7 岁被教练发掘时,连游泳都不会。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放学后还要加练到天黑,小小的身躯在跳板上反复跳跃,不知摔过多少次。
在2018 年进入广东省队后,师从何威仪教练的她进步神速,在当年的省锦标赛上一口气拿下三项冠军,让所有人看到这个瘦弱女孩体内蕴藏的巨大能量。
而2021年东京奥运会是全红婵的成名之战,14 岁的她站在10米跳台上,当完成招牌动作207C时,水花小到几乎看不见,裁判们不约而同给出满分。
这场比赛她三次拿到满分,创造了跳水史上的奇迹,"水花消失术" 成为全网热词。
领奖台上,她还不太习惯面对镜头,紧张得手心冒汗,却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的跳水天才。
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全红婵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青春期的身体发育让她的动作稳定性受到影响,曾经完美的 207C 多次出现失误。
就这样她把训练时间延长到每天六小时,在海绵池里分解练习上百次,只为找回最佳状态。
决赛那天全红婵顶住压力再次卫冕女子 10 米台冠军,与搭档陈芋汐的双人项目也顺利夺金,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
站在领奖台上,她比三年前从容了许多,但没人知道她赛前脚踝旧伤复发,是打了封闭针才坚持下来的。
回到国内没多久,全红婵就投入到全运会的备战中。身高猛涨 5 厘米给她的动作带来新的挑战,教练组专门为她调整了训练计划。
九月的训练照显示,她的身材已经明显瘦了下来,腰腹的肌肉线条重新变得清晰。
每天上午上完运动生理学和英语课,她就立刻赶往训练基地,下午在跳台上反复练习,晚上还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动作复盘。
面对 "不够格上大学" 的质疑,暨南大学给出了明确回应:全红婵的保送完全符合国家政策,她在跳水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配得上这份优待。
学校专门为她这类顶尖运动员成立了 "二沙精英班",由苏炳添院长亲自负责。
考虑到训练需求,学校给她制定了最长八年的弹性学制,线上课程配合一对一辅导,重大赛事成绩还能转换为学分。
那些嘲讽 "靠奖牌上名校" 的人,可能没看到全红婵手掌上的老茧,没见过她训练后冰敷脚踝的样子,更不知道她为了国家荣誉付出了多少时光。
普通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值得尊重,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国争光同样值得肯定。
国家出台优秀运动员保送政策,就是为了让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年轻人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种制度性的保障不该被曲解为 "特权"。
11月的粤港澳全运会上,全红婵将代表广东队参加单人和双人两个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训练。
每天往返于教室和训练场之间,这个 18 岁的女孩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从湛江农村的简陋跳台到奥运赛场的聚光灯下,从青涩的跳水小将到暨南大学的新生,全红婵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那些质疑声或许还会存在,但正如全红婵对待跳水动作的态度一样,她总能用实力给出最好的回应。
当我们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英雄的成长,允许冠军拥有平凡人生的选择权,才是一个成熟社会应有的温度。
毕竟让五星红旗在赛场升起的女孩,值得我们多一份理解与等待。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