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差距在哪?其实就2个字:方法。
穷人想变富,一般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懂任何方法,这样不仅没法变富,反而会越来越穷,富人想变富,也会付出努力,但在努力的同时他们会用上更多方法,比如有些富人创业前期,为了公司更快的发展,可以完全不要面子,这就是一个方法。
那些富人到底喜欢用哪些方法,让他们越来越富呢?我从商业大咖冯仑那找到了答案。
冯仑是谁?中国顶级富豪之一,与此同时还是中国房地产领头人之一,万通集团创始人,在商界拼搏了几十年,拥有丰富的赚钱、变富的经验。
冯仑有非常多的赚钱、变富智慧,我学习研究了之后受益匪浅,关于富人到底喜欢用哪些方法让他们越来越富,我也是找到了答案。
穷人在埋头苦干中变穷,富人靠“三个不要”变富
真正的富,是想明白后再动手
传统观念认为 “勤劳能致富”,但冯仑指出:在错误的方向上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穷人每天工作 16 小时,却从不思考 “为什么而忙”;富人用 80% 的时间想清楚 “做什么” 和 “怎么做”,剩下 20% 的精力就能创造超额价值。
这种 “战略优先” 的思维,是财富积累的第一性原理。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做对的事,比把事做对更重要。”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 “注意力经济学” 表明:人的认知资源有限,聚焦战略思考能提升决策质量,而战术勤奋往往是逃避战略责任的借口。
正如冯仑所说:“挑水之前先挖井,磨刀不误砍柴工 —— 富人的‘懒’,是大智若愚的精明。”
冯仑早年在海南创业时,曾目睹两个建筑队的不同结局
A 队每天加班到凌晨,靠 “人海战术” 赶工期,却因施工流程混乱导致质量问题,最终被甲方罚款退场。
B 队开工前花两周时间设计施工路线、优化物料调度,正式施工后每天准时收工,效率比 A 队高 40%,提前完工并获额外奖励。
这个案例让冯仑深刻理解:财富从不奖励 “苦劳”,只奖励 “功劳”。
现实中,程序员小吴的经历更具代表性:他每天加班写代码到凌晨,却因不研究用户需求,开发的功能无人使用;而同期入职的小李,用 3 天时间调研市场,发现 “用户需要简单的报表导出功能”,仅用一周开发完成,成为部门核心员工。
其实生活中,穷人的 “勤奋陷阱” 随处可见:
工厂流水线工人,重复劳动十年,却不学习机器操作原理,最终被自动化设备取代。
实体店老板,起早贪黑守店,却不研究电商趋势,被线上购物冲击到关门。
自媒体新手,日更三篇文章,却不分析用户画像,半年涨粉不足百人。
不要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具体该怎么做呢?说一些实操内容。
1、每周设立战略思考日
固定一天不处理具体事务,用 “5W1H” 分析法重构工作:
Why:我做这件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What:如果只做一件事,哪件事最能创造价值?
2、绘制价值贡献矩阵
列出本周工作事项,按 “重要性”(纵轴)和 “紧急性”(横轴)分类,优先完成 “重要不紧急” 的战略任务(如行业趋势研究、核心技能提升);
3、践行20 小时决策法则
重大决策前,用 20 小时收集信息、分析利弊,避免因 “急于行动” 踩坑(如创业前调研 100 个同行案例、投资前研究 30 份财报)。
你的圈层,决定了你的财富上限
成功学鼓吹 “人脉决定成败”,但冯仑说到:无效社交是财富的黑洞,消耗时间、扭曲认知,让人在低水平圈层里自我麻醉。
富人主动逃离 “熟人舒适区”,用 “价值杠杆” 链接高能资源;穷人却在 “吃吃喝喝” 中浪费生命,把 “酒肉朋友” 当成人脉资本。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的 “弱连接理论” 证实:能带来关键机会的,往往是 “不常联系的行业专家”(弱连接),而非 “天天见面的酒友”(强连接)。
因为弱连接能提供新鲜信息与跨界资源,而强连接的信息高度同质化。
商业世界只认价值,不认人情 ——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了你能链接多少资源。
冯仑在创办万通时,曾拒绝加入某 “企业家同乡会”,转而参加国际行业论坛。
在一次能源峰会上,他结识了中东石油商,促成了后来的跨境能源合作,单笔项目利润超亿元,而同期加入同乡会的老板,每天聚餐打牌,5 年后企业濒临破产。
日本 “经营四圣” 之一的稻盛和夫,创业初期主动拜访京都大学教授江崎玲于奈(诺贝尔奖得主),用 “京瓷的技术理想” 打动对方,获得关键技术指导,奠定了京瓷的发展根基。
他说:“与智者同行,你才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穷人的 “圈层困局” 触目惊心:
在职场小圈子里,每天与同事抱怨公司,却不接触行业前沿信息,35 岁后陷入 “技能过时、人脉无效” 的双重困境;
在创业老乡群里,依赖同乡介绍低端订单,不敢开拓新市场,企业十年如一日做着低端代工;
在投资亲友团里,听亲戚推荐买理财产品,结果踩雷血本无归,却不敢咨询专业理财师。
具体怎么摆脱低价值的圈子呢?
1、清理社交负债表:
列出过去一年投入精力最多的 5 个人际关系,评估其带来的 “实际价值”(如资源、信息、情感支持),淘汰 “负向消耗” 的关系。
2、加入高能圈层的 3 个通道:
付费圈子:参加行业峰会、商学院课程,用 “门票门槛” 筛选同频人。
价值输出:在专业平台分享见解,吸引 “需求匹配” 的人脉。
跨界活动:参加创业大赛、公益项目等跨界活动,接触不同领域的高能者。
3、建立价值交换清单:
明确自己能提供的 3 类价值(如技术支持、行业人脉、资金资源),主动向高能人脉释放 “可合作信号”。
真正的安全,来自主动拥抱变化
传统观念把 “铁饭碗” 视为终极追求,冯仑却说到:在高速变化的时代,稳定是最危险的奢侈品。
富人把 “变化” 视为机会,主动打破舒适区;穷人用 “稳定” 自我安慰,最终被时代淘汰。
正如他所说:“当你的工作 10 年不变时,不是你掌握了规律,而是规律抛弃了你。”
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揭示:物种的进化不是源于 “稳定环境”,而是 “环境突变”。
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财富积累 —— 每一次技术革命(如互联网、AI),都会淘汰一批固守旧模式的人,同时造就一批拥抱变化的新富阶层。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的 “现状偏见” 表明:人天生厌恶变化,但这种偏见会让人高估稳定的收益,低估变革的价值。
冯仑在 90 年代辞去稳定工作时,亲友都骂他 “疯了”,但他看到市场经济的浪潮,毅然投身创业
同期留在稳定工作里的人,如今多数面临收入停滞、技能单一的困境,而他早已实现财富自由。
柯达胶卷的破产是 “稳定幻觉” 的经典悲剧:当数码技术初现端倪时,柯达管理层沉迷 “胶片市场的稳定利润”,拒绝转型,最终被数码相机颠覆。
而当年从柯达跳槽到索尼的工程师,后来成为数码影像领域的领军人物。
普通人对 “稳定” 的执着,正在毁掉未来
有些人十年只掌握 “盖章签字” 技能,面对机构改革慌了手脚。
有些传统媒体记者,拒绝学习短视频剪辑,当纸媒衰落时,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新媒体生态。
有些实体书店老板,坚持 “只卖纸质书”,却在电商和电子书冲击下,看着书店倒闭却无能为力。
怎样摆脱稳定,更好的创富呢?
1、计算稳定的隐性成本:
列出当前工作的 “稳定福利”(如月薪 8000 元、五险一金)和 “成长代价”(如 5 年没涨薪、技能停滞),用具体数字对比 “稳定” 与 “变化” 的收益;
2、每月做反稳定实验:
尝试 1 件超出舒适区的事,比如报名行业外的培训课程(如程序员学设计),创业者的话,就去测试新业务模式(如实体店尝试直播带货)。
3、构建抗风险能力组合:
确保自己具备 “可迁移技能”(如沟通能力、项目管理)和 “跨界知识”(如懂行业 + 懂互联网),降低对单一稳定源的依赖。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