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国7300公里外,存在一座海外大岛,持中国国籍可永久居住

众所周知,持有我们中国国籍的人,可以在中国的任何一片土地上永久居住。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7300公里外,存在着一座海外大岛,持有中国国籍就可以永久居住。

那么为何中国人能够在这座国外的土地上永久居住,我国又是从什么时候和这座岛产生联系的呢?

签署条约

1925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北洋政府当家,国内乱战不止的,国际上也没啥地位。

而在遥远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刚打完,大家正忙着重新划分地盘和利益。

斯瓦尔巴群岛,这片冰天雪地的地方,因为没人管,之前几百年一直是各国捕鲸队和挖矿队争抢的地方。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1920年,挪威、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在巴黎坐到了一起,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

这个条约的核心内容很简单:第一,承认这片岛归挪威管理,第二,所有签了字的国家,他们的人民都可以自由进出这个岛,在上面捕鱼、打猎、做生意、搞科研,权利都是平等的。

但有个前提,就是得遵守挪威的法律,同时挪威不能在岛上搞任何军事活动,让这里成了北极地区的一个非军事区。

五年后,也就是1925年,法国不知道怎么想起来,邀请中国也来签字。

当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实际上国力弱得很。

对于北洋政府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无法拒绝的外交应酬,根本没想过要在北极搞什么长远规划。

所以签完字后,这份来自北极的“福利”很快就被大家忘到了脑后,在之后几十年的战乱和动荡里,它就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档案柜里,没人再提。

从“纸上权利”到黄河站

时间一晃就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国力强了,眼光也开始放得更远,看向了海洋和极地。

就在这时候,一位叫高登义的科学家在挪威偶然翻阅资料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竟然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之一。

这个发现,一下子把一段快要被人遗忘的历史给找了回来。

光有纸上的权利还不行,得真正用起来才算数,国家很快就重视起这件事。

经过一番努力,2004年7月28日,中国的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在斯瓦尔巴群岛上的新奥尔松镇正式建成了。

黄河站的建立,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正在正当行使自己作为条约签约国的权利。

这让一份沉睡的法律文件,变成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为中国以后在北极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其次,斯瓦尔巴被叫做“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在这里建站,中国的科学家就能长期、稳定地进行观测和研究。

从冰川融化到海洋生态,再到大气变化,黄河站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对全世界研究气候变化有帮助,也为我们国家自己应对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支持。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变暖,北极的战略价值越来越大。

传说中的“冰上丝绸之路”,也就是北极航道,一旦能通航将大大缩短亚欧之间的航运距离。

加上这里可能蕴藏的丰富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北极已经成了大国之间一个新的角逐之地。

黄河站的存在,就相当于给了中国一个参与北极事务的立足点,让我们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有能力、有贡献的“参与者”。

永久居住权

随着黄河站越来越有名,“中国人可以永久居住斯瓦尔巴”的说法也传开了,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海外飞地”和“免费移民天堂”。

但实际上,这中间有很大的误解,从法律上说,拿着中国护照确实可以不用签证就进入斯瓦尔巴,并且在当地登记后住下来。

但这背后的现实却没那么美好。

首先斯瓦尔巴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种社会福利,当地政府有明确规定,任何住在这里的人都必须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

如果你失业了,或者没钱了,就得离开,这就断了那些想去这里的人的念想。

其次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一年里有小半年的时间是见不到太阳的极夜,冬天十分寒冷。

最要命的是,岛上的北极熊还很多,近年来已经发生过好几起北极熊伤人甚至致死的事件。

所以只要离开镇子,就必须带枪,但拿枪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审批,不是谁想带就能带的。

而且生活成本也非常高,岛上什么东西都生产不了,吃的、用的,几乎所有物资都得从挪威本土用飞机或者轮船运过来,价格自然就贵得离谱。

岛上的工作机会也很少,主要就是围绕着采矿业、旅游业和科研服务这几个行业。

所以说,“永久居住权”听起来很诱人,但它更像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适合那些有特定目的,比如搞科研或者做生意的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把它当成一个理想的移居地,很不现实。

进入21世纪,斯瓦尔巴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敏感,中国在这里的活动,也开始被一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比如,中国游客去得多了,或者有中国的游轮开过去,就会被过度解读。

但黄河站作为一个开放、透明的科研平台,不断地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就是对这些杂音最好的回应。

未来,斯瓦尔巴对中国的意义会越来越重要,它是一个科学外交的舞台,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增加信任,消除误解。

它也是未来北极航道的探路石,黄河站收集的气象和水文数据,能为将来“冰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关键支持。

信息来源:斯瓦尔巴群岛抖音百科
央视网:中国科学家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有了《斯瓦尔巴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中国   国籍   距离   海外   瓦尔   北极   黄河   挪威   条约   岛上   北洋   签约国   群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