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点名|过了40岁,体检要注意这2项!现在知道还不晚

四十不惑,亦是人们健康的“分水岭”,当事业与家庭步入稳定,身体却开始发出“警报”:精力下滑、代谢变慢,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也悄然增多。

常规体检虽能排查基础问题,但却难以捕捉到那些隐匿深藏的“健康杀手”,《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指出,40岁以后,除了常规体检,特别提醒大家增加两项检查:一是肺功能,二是骨密度,这两项对健康管理很重要。

一、为什么过了40岁,要注意肺功能检查?

“我不抽烟不咳嗽,肺能有什么问题?”这是许多人拒绝肺功能检查时最常见的想法,然而残酷的数据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呼吸医学》的大规模国际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全球上万名受试者的数据分析证实,全球慢阻肺患者中从未吸烟的比例达 25%-50%。研究进一步指出,对于这些非吸烟患者,其主要的致病风险来源于室内空气污染(如使用生物燃料烹饪、取暖)、长期暴露于职业性粉尘与化学刺激物、以及城市室外空气污染。

此外,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这充分说明,慢阻肺并非吸烟者的“专利”,只要有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的经历,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患者。

在我国,数据更为触目惊心,约有4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无吸烟史,这提醒我们,吸烟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绝非唯一元凶。

想查慢阻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做肺功能检查,这是医学界公认的标准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可能有人会问,肺功能检查到底是怎么做的?

其实这个检查一点都不难,也不会疼,只要按医生指示吸气、呼气,就能完成整个过程。

肺功能检查里有个关键数字叫“一秒率”:你第一秒能呼出多少气量占总量的比例。如果用了支气管舒张剂后还低于70%,就意味着你的气道受阻,慢阻肺可能找上门了!

哪些人更需要重点做肺功能检查?

国家卫健委划定了高危人群范围,主要包括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长期接触粉尘有害气体的从业者(如建筑工人、厨师)、儿童期反复患呼吸道感染的人,以及经常暴露在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

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每年都该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就算你没有高危因素,只要过了40岁,也最好定期检查肺功能。

早发现早干预的效果非常显著,临床数据显示,轻中度慢阻肺患者通过戒烟、规律运动和规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戒烟是减轻肺功能损害最有效的措施,而适度的运动训练,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可改善肺功能,增强身体活动能力。

通过这些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并显著降低急性加重住院率

40岁以后,身体容易出状况,肺功能得查,骨头也得关注,所以接下来我们聊聊骨密度检测。

二、为什么还要注意骨密度检测?

很多人觉得“腰酸背痛是老毛病”,却不知道,这很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早期信号。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全国社区人群开展的首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中国,50岁以上的人群里,大约有五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男性相对少一些,只有6%,但女性却高达32%!也就是说,在 50 岁以上女性中,约每三个人就有一人骨密度达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这个比例,比很多人印象中的“只有老年人才会骨松”要高得多。

诊断骨质疏松症最具权威性的检测手段为 DXA 检查,该检查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亦是临床医师公认的诊断金标准。这种方法通过测定骨矿物质密度 (BMD),计算所谓的 T 值 (将被检测者骨密度与年轻健康成人平均峰值骨密度比对),若 T 值 ≤ –2.5,通常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真正危险、可怕的,是它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人可能觉得“只是腰酸背疼、有点老毛病”而已。等到第一次骨折 (比如脊柱压缩骨折、髋部骨折) 才意识到问题严重,这个时候,恢复、治疗、生活质量可能都大不如前,调查与临床经验都将骨质疏松称为“沉默的骨折杀手”。

因此,仅仅每天喝牛奶、补钙片,并不意味着骨头一定健康,骨骼健康远不止钙摄入这么简单,它还受骨密度、骨微结构 (骨质量)、激素水平、年龄、性别、运动习惯、机械负荷 (如负重、阻力训练) 和整体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当补钙与维生素 D 的摄入,与规律、适当的负重/抗阻 / 骨刺激性运动结合时,对骨骼强度和结构更有利。

比如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在 50–79 岁男性中就发现,“运动 + 强化奶 (含钙 + 维 D)”组在腰椎和股骨等部位骨强度改善,比仅补钙组更明显。相反,单靠补钙 +/‑ 维生素 D,但忽略运动与生活方式,有研究和 meta‑分析显示,其对骨密度的提升和骨折预防的效果并不稳定,也不一定显著。

肺功能检查守护呼吸,骨密度检测守护骨骼,这两项检查看似不起眼,却能帮我们挡住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两类健康风险。

可现实中,很多人不仅漏掉了这两项检查,还在体检中踩了不少“坑”,这些误区比不体检更可怕。

三、体检误区都有哪些?

“体检套餐越贵越好”“没症状就不用体检”……这些关于体检的错误认知,正在悄悄耽误我们的健康,下面这几个常见误区,看看你中了几个?

“常规体检能查出所有疾病”,这是很多人对体检的最大误解。许多人以为,每年做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尿检、量血压加个普通胸片,就能万无一失。不过,事实是:常规体检只能覆盖基础健康指标,对于某些慢性病、隐匿性疾病、早期癌症,尤其是对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及肿瘤早期病灶,这种“基础套餐”往往力不从心。

以肺癌为例,过去胸片是常规体检中最常见的肺部影像项目,但研究表明,单靠胸片筛查早期肺癌/小结节的敏感性有限。相比之下, 低剂量螺旋 CT (LDCT) 的检出效率要高不少。

一项回顾分析显示,LDCT 能显著提高早期(可切除/I 期)肺癌的检出率,比胸片、痰细胞学等传统方法发现更多早期癌变、更多可手术病例。

换句话说,仅靠“常规体检 + 胸片 + 血液 /肝肾 /血糖 /血脂”这些基础项目,无法保证发现所有重要疾病 — 特别是那些“静悄悄、生长缓慢、症状不明显”的慢性病或肿瘤。把它当成“万能保险”的认知,是对身体健康的一种盲目信任,也可能导致漏诊、延误、错过最佳干预窗口。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我身体好得很,吃嘛嘛香,不用花那冤枉钱体检。”持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但现实里,很多慢性病、代谢异常、心血管风险,往往经过漫长的无症状期 / 隐匿期。事实上,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提醒我们,即便是“平时没问题、没症状”的看似健康成人,也常通过体检被意外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风险因素。

例如,在西北地区一项针对成年人的筛查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标准化患病率分别约为29%、32%和8%。在南京对一万多名成年人检测中,也发现近1/5的人有高血压,约6%有糖代谢异常,约8%有血脂异常

还有一项对 5869 例尸检‑确诊猝死 (SCD) 患者的研究中,在没有既往冠心病诊断史的人里,有42.4%被发现有心肌瘢痕 (即“无症状 / 未诊断心肌梗死),这说明很多人在生前即便没有被诊断为心脏病,也可能已有严重心肌损伤。这样看来,“身体健康”“没症状”并不等于无风险,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定期体检 + 做针对性检测,很可能提前发现隐匿的健康隐患。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体检前不做好准备,具体表现,体检前熬夜、饮酒、大吃大喝,或者不按规定空腹。

这些行为会严重干扰体检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指标失真,让检查失去意义。

多项研究/临床指南也表明,这样做会导致检测结果“失真”。以血脂为例:多项医学/体检指南建议,为了获取准确的基础血脂 / 甘油三酯 (TG) 水平,应当空腹8–12 小时,因为餐后饮食(尤其高脂、高糖)会显著影响TG水平。

同样,很多临床检验 /体检建议中,都提醒避免体检前剧烈运动、饮酒、熬夜、过度劳累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暂时影响肝/肾功能、代谢状态等,从而使肝酶 (例如转氨酶 ALT)、肾功能、血糖等指标波动,进而降低体检结果的准确性或产生假象。

四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期,也是健康的“关键期”。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其实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这两项被重点强调的项目,千万别再漏掉。

避开那些体检误区,把每一次体检都当成了解身体的机会,及时发现问题、干预问题,才能让四十不惑变成四十无忧


参考资料

1、 医政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成人健康体检项目推荐指引(2025年版)的通知.2025-11-04

2、央视网.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 40岁及以上这个检查建议每年做.2025-11-19

3、 河工新闻网.只有长期吸烟的人才会患慢阻肺吗?不吸烟的人有可能患病吗?. 2025-07-29

4、中国全科医学.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2023,26(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养生   国家   功能   健康   血脂   异常   误区   发现   常规   患者   项目   骨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