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基本上都掌握在财阀家族当中。
日本的三菱与韩国的三星,每年都会为日韩带来不小的收益。
那么同样作为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中国有没有财团呢?中国第一的财团资产有多少呢?
作者-水
21万亿对2.16万亿,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就像巨象和羚羊站在一起,日本三菱集团的庞大资产几乎是韩国三星的十倍,而这背后隐藏的发展逻辑更是天差地别。
走在首尔街头,你很难找到一个与三星无关的角落。从医院的医疗设备到手机电脑,从住宅楼盘到保险银行,甚至连婴儿用的尿不湿都印着三星的标志。
韩国人说得没错,这辈子确实逃不开三样东西:死亡、税收和三星。
数据更是触目惊心。
三星集团年产值占韩国GDP整整20%,雇佣超过80万员工,相当于每16个韩国人里就有一个直接靠三星吃饭。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企业成功,而是一种经济生态的深度绑定,甚至可以说是经济上的人质挟持。三星要是倒了,韩国经济立马变天。
反观日本三菱,虽然资产规模更加庞大,但行事风格却低调得多。
这家成立于1870年的百年企业,总资产折合人民币21万亿,业务覆盖金融、重工、汽车、航空、化工等几乎所有重要领域。
更关键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三分之一的驱逐舰和一半的潜艇都出自三菱之手,连主力战斗机也在三菱的生产线上诞生。
这种军工垄断地位,让三菱获得了"影子政府"的称号。
日本政府每年还要用军费给三菱补贴,而三菱反过来在重大政策上为政府提供支持,这种利益绑定比三星更加深度和隐蔽。
那么中国呢?
如果非要从众多央企中选出一个与三星、三菱分庭抗礼的"财团",那就是成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集团。总资产14.7万亿人民币,规模上看似居中,但这家企业的特殊之处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它的价值选择。
这些悬殊的数字背后,藏着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三个财团的起点都不算光彩,但关键时刻的选择却决定了今天的格局。
1938年,韩国还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李秉喆靠倒卖鱼干和咸菜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个精明的商人敏锐地嗅到了战争财的味道,朝鲜战争期间,他抓住美军需要大量军装的机会,建立纺织厂专门供应美军。
军人的钱最好赚,短短几年时间,李秉喆的资本暴涨20倍。
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69年。
当时韩国政府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李秉喆果断押注成立三星电子,虽然前三年血亏10亿美元,但他咬牙坚持到了1983年。
64K DRAM的成功量产,不仅让三星在芯片领域站稳脚跟,更让韩国跻身科技强国行列。
从那以后,三星与韩国政府形成了深度绑定关系,企业越做越大,对国家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强。
日本三菱的崛起路径则更加依赖政府。
1870年,岩崎弥太郎创立三菱商会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发展期,政府高喊"富国强兵",积极推行对外扩张。
三菱顺势将业务从航运扩展到机械、化工、航空等重工业领域,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战期间,三菱为日军生产大量军火、飞机和船只,臭名昭著的零式战斗机就是三菱的"杰作"。
战争财让三菱赚得盆满钵满,也让这家企业与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深度绑定。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三菱集团被强制拆分,但1952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后又重新合并。
这种浴火重生的经历,让三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
而中国的招商局,走的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872年,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招商局,初衷是为了对抗外国轮船公司的垄断。
这家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最能体现这种价值选择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的一个决定。
为了阻拦日军横渡长江,招商局主动击沉自己的几艘大船,宁可损失巨额财产也要阻挡侵略者。
这种选择,与日韩财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折射出更深层的制度和文化差异。
在韩国和日本,私人财团与政府的关系更像是共生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绑匪与人质"的关系。
三星对韩国经济的深度渗透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得不考虑三星的利益。
这种"大而不能倒"的局面,让企业获得了超越一般商业范畴的政治影响力。
三菱与日本政府的关系则更加微妙,双方利益深度绑定,政府需要三菱的军工实力,三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军费补贴。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国家在特定领域快速发展。
但问题也很明显:企业一旦过于强大,就可能反客为主。
近年来,三星和三菱都爆出不少丑闻,偷税、逃税、行贿、造假等行为层出不穷,但由于地位特殊,往往能够大事化小。
中国的模式则完全不同。
招商局虽然规模庞大,业务遍及全球,但本质上仍然是央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这种差异决定了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
当三星和三菱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时,招商局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1979年,招商局在深圳蛇口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栋商品房,签下了第一张劳动合同。
这种开拓精神背后,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服务,而不是简单的商业扩张。
如今,招商局的业务遍布全球,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了众多重要港口,但这些投资都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而不是纯粹的逐利行为。
更重要的是,招商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承担着社会责任。
从早期的洋务运动到现在的全球化布局,招商局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这种价值选择的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文明底色。
当有的企业选择绑架国家为自己谋利时,有的企业却选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这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差异,更是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根本不同。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入深水区,这场不同发展模式的较量才真正开始。
2008年金融危机是第一次大考。
当时,依赖出口和外部市场的三星受到了严重冲击,韩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而三菱也因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而增长乏力。
反观招商局,不仅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反而抓住机会逆势扩张,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一批优质资产。
这种差异背后,是发展模式韧性的体现。
新冠疫情期间,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三星和三菱都受到了供应链断裂的严重影响,而招商局旗下的港口却成了全球贸易的稳定器,保障了国际供应链的畅通。
更重要的变化出现在价值理念层面。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利润越高就越成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个新标准下,中国模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招商局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在服务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树立了标杆。
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海外的"一带一路"项目,招商局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既追求商业价值,更创造社会价值。
这种模式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希望在保持经济活力的同时,避免被大企业绑架的困境。
当然,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也都在不断演进。
三星正在努力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三菱也在尝试向民用领域转型,而招商局则在探索如何在全球化中更好地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但从长期来看,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可能是那些既能创造商业价值,又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
在这场新的竞争中,中国模式或许能为世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毕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那些始终与国家同向而行、与人民利益一致的企业,才能真正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竞争,更是制度和价值观的竞争。
财团的较量说到底是价值观的较量。当有的企业选择绑架国家为自己谋利时,有的企业却选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这种选择体现的是不同的文明底色。
全球化越深入,这种差异的价值就越明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那些始终与国家同向而行的企业,或许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面对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你觉得哪种更有未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