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与酱酒:岁月沉淀的醇香之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易经》里,“九”被赋予阳数的尊贵身份,两九相重,故得名“重阳”。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承载着千年来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而酱酒与重阳节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当重阳的秋风轻轻拂过,酱酒的醇香也在空气中悄然弥漫,二者交织出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画卷。

传统习俗的多元魅力

1.登高望远,祈愿安康: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此时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登高的习俗,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健康的追求。古人认为九月阳气衰退,登高可以接触阳气,从而达到避灾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强身健体的活动。

2. 佩茱萸,驱邪祈福:茱萸,在唐代《酉阳杂俎》中便有记载,被民间称作“辟邪翁”。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茱萸囊,将茱萸的枝叶插在头上,以此祈求平安、避灾。这一习俗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神灵的庇佑,远离疾病与灾难。

重阳与酱酒:时空交织的醇香传奇

对于酱酒而言,重阳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重阳下沙”便是这一节日与酱酒酿造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下沙”,即投料,标志着酱香酒新一轮生产周期的开始。

重阳时节,正值丰收之际,颗粒饱满的红缨子糯高粱大量成熟,为酱酒的酿造提供了充足而优质的原料。这些红缨子糯高粱富含丰富的淀粉和独特的风味物质,是酿造高品质酱酒的基础。

同时,赤水河在重阳节至第二年端午节之间,河水由“赤”变“清”,呈现出清澈透明的状态。此时的河水富含丰富的矿物质,为酱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良的水质。优质的水源不仅能够赋予酱酒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还能在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使酱酒的品质更加卓越。

重阳节,是汉代酱酒酿造品质得以彰显的关键时节。“下沙”工艺开启新酿酒周期,赤水河流域特有的红缨子糯高粱粒小皮厚、耐蒸煮,成为绝佳原料。重阳至次年端午,赤水河河水清澈,富含微量元素,为酱酒带来纯净口感与独特风味,“水为酒之血”在此得到完美体现。气温降至25度左右,凉爽湿润,利于人工精准控制发酵,培育有益微生物,保障酒质稳定。

汉代酱酒传承发展“12987”酿造工艺,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历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精心勾调封坛,生产周期长,让酒中成分充分融合转化。制曲环节,以小麦为原料制成高质量酒曲,其微生物群落和酶系为酱酒注入独特灵魂。重阳节时的酱酒酿造工艺,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铸就了汉代酱酒品质卓越、风味独特的传奇。

在重阳节这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节日里,汉代酱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亲朋好友相聚一堂,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而一瓶瓶汉代酱酒则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大家举杯共饮,在酒香中畅谈生活,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烦恼。酱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家人、朋友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亲情、友情在酒香中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美食   醇香   重阳   岁月   重阳节   茱萸   汉代   缨子   酒酿   独特   风味   高粱   微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