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传来重磅突破:成功研发出一体化柔性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不仅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
更关键的是,实验条件下,可耐受2万次弯折,且核心“界面问题”取得实质性攻克!
金属研究所研发的最新固态电池
这可不是实验室里的“PPT技术”,而是真正意义上向商业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这意味着,困扰全球产业界十余年的固态电池难题,正在被科学家一点点撕开缺口。
那么问题来了:固态电池,到底是不是下一个市场?本轮回调这么多之后,当下有哪些值得关注?
过去几年,市场对固态电池的态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原因很简单: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逼近极限(250–300Wh/kg),热失控风险高,安全性始终是个隐患。
而固态电池理论上能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上,且不可燃、不漏液,堪称“终极电池方案”。
但难点在于——固-固界面阻抗高、离子传导率低、循环寿命差。
简单说,就是电极和电解质“贴合不好”,导致性能不稳定,根本没法大规模商用。
而现在,随着中科院团队提出新型界面调控机制,通过材料设计与结构优化,显著改善了界面稳定性与离子传输效率,这一核心瓶颈正被逐步破解。
再加上比亚迪、宁德时代、蔚来等企业纷纷加码半固态电池装车(如蔚来ET7已搭载半固态电池包),2025年被视为“全固态电池量产元年”。
技术+资本+整车厂三方合力,行业拐点或许已现。
光有概念不行,还得看真金白银的市场空间。
根据东吴证券、中信建投等多家机构测算:
2024年中国固态/半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
到2030年,有望突破65GWh,对应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人民币;
若叠加海外需求(欧美车企加速布局),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以上。
更关键的是,初期应用将集中在高附加值领域:
高端电动车(如蔚来、宝马、奔驰)率先搭载,单车溢价可达数万元;
低空经济(eVTOL飞行器)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极高,天然适配固态电池;
人形机器人需要高能量密度+柔性供电,正是此次中科院柔性电池的最佳应用场景。
固态电池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整套技术体系。
真正值得布局的,是那些掌握“增量环节的企业。小猎豹梳理出三条清晰的投资主线:
1、固态电解质材料
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目前主流路线包括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类。
氧化物:稳定性好,易量产,已有企业实现吨级生产
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最高,最接近理想性能,但工艺难度大。
聚合物:柔韧性好,适合柔性电池,但电导率偏低,多用于早期过渡产品。
这部分可以重点关注具备中试能力、绑定头部电池厂的企业。
2、界面工程技术
这次中科院突破的关键,正是“界面调控”。
传统电池失效,80%问题出在界面副反应和锂枝晶穿透。
未来谁能提供界面修饰材料、复合电极设计、原位固化工艺等解决方案,或许就能切入高端供应链。
这类企业往往“低调但高壁垒”,比如一些深耕纳米涂层、固态复合膜领域的专精特新公司,可能成为“隐形冠军”。
3、设备与制造
固态电池对干法电极、真空压延、气氛控制等设备要求极高,现有锂电设备需全面升级。
这意味着,锂电设备厂商将有望迎来一轮技术迭代红利。
目前头部设备商已在布局固态电池专用设备,若能率先突破,订单量或将翻倍增长。
当前来看,虽然A股市场资金对固态电池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但是从产业出发,当下或许我们正站在产业爆发的前夜。
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沉下心来,寻找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量产潜力的“硬科技”标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