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言: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历史的河流悠悠流淌,荡涤出一个个君子,他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还有“粉骨碎身浑不怕”的于少保。
可淤泥下,也有一些洗不净的小人,他们虽身负才学,可人品一般,他们的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唐朝的宋之问算一位。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宋之问属于“n”代元老,历经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李隆基等6位皇帝,如果不是李隆基清算,宋之问应该能活更久吧。
20岁的平民百姓宋之问,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高中进士。初入职场的宋之问凭借过人的才气,快速崭露头角。
宋之问情商颇高,有一回宫廷宴饮,宴会终了,突然出现冷场。
宋之问即兴作诗《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最后两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缓解了曲终人散的惆怅,使得宾主尽欢。
还有一回,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召集臣子赋诗助兴,左史东方虬先作一首,被赐予了锦袍。
没一会儿,宋之问也做了一首类似的诗献给武后,诗中“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赞美唐朝气势恢宏,惊艳了武后,将锦袍又赐给了宋之问。
又比如《忆嵩山陆浑旧宅》中“少秉杨许意,遭逢明主恩”、《入泷州江》中“运启中兴历,时逢外域清”。
宋之问虽然有才学,不过这些作品大多是应制诗,大多是为了应酬,过于谄媚逢迎,被人评价“沈宋之为人何如者,其诗亦殊无气骨”。
武后把持朝政后,张易之‘、张昌宗权力极大。宋之问便攀附二张,靠着张易之,在朝堂混得风生水起。
可是,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和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后,杀死了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的靠山倒台了,他也被贬泷州参军,时常怀念过去美好的生活。
神龙政变之后, 李显重新上位。宋之问开始走下坡路,他的诗风开始转变,《留别之望舍弟》中“固合受此训,堕慢为身羞。岁暮当归来,慎莫怀远游”,蕴含着对过去所作所为的羞愧。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受不了泷州的生活,宋之问偷偷跑回了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家中。
而此时,张柬之被贬,李显的权柄又被武三思等人掌控。
所以张仲之和王同皎等人密谋诛杀武三思,听到这事儿的宋之问毫不犹豫的跑到武三思府上告密。
好友张仲之一伙儿被武三思拿下处死。
依附武三思后,宋之问很快被提拔,私自逃回也没人追究了,宋之问这种行为被人们嘲讽毫无气节。
刚被提拔没多久,宋之问被太平公主告发,再次被贬至越州。再次被贬之后,他确实又为大家留下了大量风景佳作。
可是,善恶终有报,很快,宋之问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
李显复位5年后,不幸去世,睿总李旦复位,开始清理武三思时期留下的弊政,就这样,宋之问又被流放到了钦州。
宋之问本以为以后可以寄情山水,潦倒余生,没想到李旦复位两年就死了。李隆基继位后,开始清算之前的旧账。
李隆基的母亲被武后害死,还有安庆公主、太平公主等人争权对李隆基的伤害,所有和这些人关系密切的人,都被处置,宋之问最终被赐死。
宋之问虽饱读诗书,却只途享乐,终被自己害死。
12岁的蔡伦和泪流满面的母亲道别,跟着使者来到了陌生的皇宫。
初入太监职场的蔡伦,每天忍受着各种折磨,既要学习礼仪、诗书,也要学会忍受其他太监的刁难。好在蔡伦想着家里人,咬牙坚持下来了。他告诫自己,一切机会都是自己努力争取的。
三年后,汉章帝登基,沉稳认真的小蔡伦升职成了小黄门。
成为小黄门后,15岁的小蔡伦负责传递诏书,类似于跑腿一般。不过,他依然是因为谨慎认真的性格,也让窦太后注意到了他。可也因为窦太后,小蔡伦做了一件后悔终生的事情。
当蔡伦25岁时,年仅30岁的汉章帝驾崩,刘肇登基,是为汉和帝。而这个时候,窦太后以及窦氏家族掌握了宫内的政权以及军队的军权。
正在屋内发呆的蔡伦,收到了上面的旨意,自己又升职了,成为了中常侍。
成为中常侍以后,蔡伦可以传达诏令,执掌文书。
蔡伦的职责是陪伴皇帝阅览奏折,每天将竹简搬来搬去,或者端着竹简给皇帝阅读。
每天下职后,浑身酸疼,蔡伦备受煎熬,他想着,如果这些书籍或者奏折能轻点就好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这一天果然来了。
刚10岁的汉和帝登基称帝,年龄偏幼,皇权旁落到窦氏一家。认真辅佐皇帝的蔡伦,便趁着窦宪出征之际,扶持汉和帝夺回了皇权。当蔡伦35岁的时候,被任命监作秘剑以及各类器械。
当时天下最优秀的工匠都在皇宫,蔡伦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当时各方向朝廷进献各种纸张,蔡伦一一拿来试验。可是,有的纸张稍微一用力就会撕裂,要么墨水打透,要么就是贵重的丝帛,都不适合用作日常使用。
于是,蔡伦召集工匠集思广益,多多试验,以期找到最完善的造纸术。
经过几年的尝试,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蔡伦打算转换思路,让手下去民间走访,看是否能找到适合的材料。
一天,蔡伦也外出寻找灵感,走到一个村边时,发现一些村民从水中打捞废物,疏通河道,打算引水灌溉农田。
他看着这些打捞出来的废物,居然有很好的黏性和韧性,便打算死马当活马医。蔡伦将这些废物晾晒到太阳底下,晾干后,在上边写字,一试之下,发现字迹清晰,而且没有破损。
随后他将废物拉回宫内,试验几天后,果然非常适合做纸。
于是,在回到村里问清楚他们都朝河里扔什么垃圾后,蔡伦开始收集树皮、旧抹布、破渔网、麻布头等废弃物。他发现,将这些物品浸泡成浆以后,过滤剩下的纤维,就是造纸的最佳材料。
最难的问题解决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定型等细节问题。
这些问题难不倒钻研工艺技巧多年的蔡伦,很快就被他找到适合的模具和流程。最终,在蔡伦42岁时,他将做好的纸献给了汉和帝。
汉和帝看着如此轻盈的纸上,承载着以往士族掌控的文字,喜不自禁。汉和帝大赞蔡伦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之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他造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
多年以后,蔡伦已经60岁时,一件他不愿想起的事情,终于被刚亲政的汉安帝提起了。原来,当初20岁的蔡伦,协助窦太后害死了安帝的祖母宋贵人。
蔡伦得知安帝开始清算往事,整理衣冠后,服毒自尽。
沈括出身官宦世家,父亲50多岁时生下了沈括。
沈括早年跟随父亲宦游各地,由于家境殷实,还有父荫可以直接做官,所以小时候的沈括对各类知识都非常感兴趣。
由于从小接触老百姓,感受生活百态,沈括对身边的地理、天文、水利培养出了优秀的观察力。
可是,在他任主簿时,父亲逝去。家族没有进士,他担心家道中落,所以在守丧结束后,参加了科举考试。之后他考中进士,正式进入了文官行列。
21岁时,沈括就展现出水利方面的天赋,首创“分层筑堰法”。进入官场后,又因为擅长天文,沈括被任命为司天监。
沈括改良浑天仪、更新历法,甚至提出了使用阳历纪年,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法施行。
当时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沈括这样的新锐型人才,沈括便被派往浙江监督、完善新法的落地。
而新法的施行必然侵犯守旧派的利益,所以,沈括和守旧派苏轼产生了一些分歧。
沈括毕竟和苏轼是好友,为了留作纪念,沈括就带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回京。
这些却被擅长党争的李定拿走这些诗大做文章,导致乌台诗案的爆发,很多官员被牵连。
在王安石的求情下,苏轼才没有被处死,只是被贬黄州。根据宋史记载,沈括和苏轼一直有书信交流。
可能是宋代王铚《元祐补录》的原因,很多人将沈括定性为苏轼被贬的罪魁祸首,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沈括的德行确实有些问题。而苏轼却并没有多加怨恨。
沈括晚年专心著述《梦溪笔谈》,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多方面的实用性知识,比如天文历法、地理物质等。沈括的性格先不说,他的这本书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响。
才华可为敲门砖,德行方是护身符。有的人空有才华,只知趋炎附势。有的人善于谋国,却短于谋身。
历史记录了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至于如何评价,那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