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快到了,无论“秋老虎”有多么燥热猖獗,气温终究是一天天冷下去了,逐步从凉到冷,再到寒。气候转冷,最先受到冲击的是脾胃,如果脾胃虚寒,接下来整个秋冬、冬春季都过得不踏实。
脾胃主升清降浊,一个是后天之本,一个是受纳腐熟,两者互表。脾胃虚寒是现代人常见问题,原因多见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脾胃气虚、久病体虚等,表现为舌苔白厚、食欲下降、胃痛、面色萎黄、四肢厥冷、腹胀腹痛、容易泄泻,妇女还有月经不调、痛经等困扰。
脾胃虚弱要及时调治,防止后续引起其它脏器的虚、亏、损、耗等问题,刚开始有脾胃虚寒症状时,可用饮食调理,民间常见于温性的药食同源药材,煮粥或熬汤。但临床发现,大多数人是久拖成患,被脾胃虚寒反复折腾,不得不用药剂调理。
中医临床调理脾胃虚寒,术语叫“理中”,药方有不少,其中有一个“理中丸”系列,常见有4种丸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丁蔻理中丸。这4种理中丸虽然带有“理中”二字,但明显有不同侧重,需要认真辨别。
1、从组方上看,这4个理中丸的配伍分别如下: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4味药组成,干姜为君,人参为臣,白术为佐,炙甘草为使,是温中散寒的基础方,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丁蔻理中丸均是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成。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味药组成,附子+干姜为君,党参为臣,白术为佐,炙甘草为使,附子的加入让该方温中散寒功力更上一层楼。
桂附理中丸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味药组成,肉桂+炮附为君,白术+炮姜为臣,党参为佐,炙甘草为使,肉桂引阳入肾,炮附子温肾助阳,全方温中健脾,散寒更全面。
丁蔻理中丸,出自《山西中药成方选辑》,是现代中药方剂,6味药组成,丁香+豆蔻为君,党参+白术为臣,干姜为佐,炙甘草为使,除了温中散寒,还能健脾壮胃,行气止痛。
从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丁蔻理中丸看,主要是“理中”,而且方小力专,采取温法为基,散寒为要,辅以健脾药、补肾药、温阳止痛药。
2、临床这4个理中丸如何选?
可以从4个角度考虑:
一是从脾胃虚寒的程度看,理中丸是基础方,治轻度的虚寒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肚子轻微发凉,大便偶尔溏烂,舌苔淡白。
附子理中丸则是虚寒更深一步,开始有怕冷症状,手脚和膝盖有冷感,吃凉的很快拉肚子;桂附理中丸是虚寒较为严重,而且火不归元,要脾胃肾同治;丁蔻理中丸是虚寒且有气滞表现,重在理气和胃,化湿止呕。
二是从辨证看,理中丸是轻度虚寒,附子理中丸是中度虚寒选用,而桂附理中丸是肾阳虚+脾胃虚寒,身体出现腰酸怕冷、夜尿频多等问题,丁蔻理中丸是气滞伴虚寒,全身有呕逆、嗳气、胀痛、怕冷等表现。
三是从核心功效看,理中丸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要回阳,把阳气复正,桂附理中丸是脾肾双补,引火
归元,临床上热下寒和四肢厥逆选用,丁蔻理中丸是温中止痛消食,虚寒夹杂消化不良。
四是从用药风险看,这4个理中丸都不能长期服用,尤其是附子理中丸和桂附理中丸均含有附子,附子可振奋心阳,但有毒性,使用一定要小心。
3、如何能又快又准选对不同的理中丸?
可以从3个方面考虑:自我评价“冷、痛、泻”的情况,如果只是轻度不适,肚子凉得不重,只是偶尔腹泻,用理中丸;明显感觉冷,膝盖和手脚冷痛,动不动拉肚子,用附子理中丸;非常怕冷,衣服穿得多,腰膝酸软,夜尿多,用桂附地黄丸;怕冷又呕逆,有湿阻,用丁蔻理中丸。
所以,“寒”的程度不同,“虚”的感觉不同,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的区别就出来了,虚寒的基础上有“湿”,湿阻+气滞,就用丁蔻理中丸。
临床要注意,一定要经医生辨证后,遵医嘱用药,而且用药不能超过一周,用药期间症状加重,及时向医生反馈,必要时就诊。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