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在开发区集中、功能在开发区集成、产业在开发区集聚,以开发区“一子落”带动发展“全盘活”……近年来,作为传统工业强市,咸阳正以开发区为主阵地,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和全域创新协同,加快探索新型工业化新路径,为西部城市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咸阳样本”。
4月22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冷劲松,咸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俊英,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君宇出席,围绕“深化开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奋力迈出咸阳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更大步伐”为题目,介绍有关情况。
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成势”
曾被誉为“纺织城”“医药城”“电子城”的咸阳,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体系完备。
近年来,咸阳市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能化、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光子等未来产业,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
冷劲松表示,咸阳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谋划了一批牵引性强、撬动性大的工作抓手。
新型显示是咸阳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彩虹股份是陕西省新型显示产业链链主企业,这几年专注高世代基板玻璃领域,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第4家、国内唯一一家大批量供应高世代基板玻璃的企业。去年,彩虹基板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6%,净利润较2023年翻了一番,市值两年翻了一番。在彩虹这个链主企业的带动下,46户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咸阳,形成从石英砂到显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咸阳市经济总量迈上3000亿的新台阶,增速达到6.5%。今年一季度,咸阳市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生产总值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
“双城联动”破局开放创新赋能
当下,咸阳与西安的“双城故事”正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今年以来,咸阳市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去年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正式落户咸阳高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大在咸阳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位居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首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冷劲松说。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咸阳市聚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谋划了一批牵引性强、撬动性大的工作抓手。去年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正式落户咸阳高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大在咸阳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位居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首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开发区“聚变”从要素集中到生态重构
在咸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蓝图中,开发区被赋予“主战场”使命。
冷劲松说,咸阳市将开发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主战场,去年实现了省级以上开发区县域全覆盖,今年持续落实开发区各项改革措施,着力推动要素在开发区集中、功能在开发区集成、产业在开发区集聚。
近年来,咸阳以空海天装备、输配电、光伏、汽车零配件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正泰电气、西电集团、隆基乐叶、法士特等一批龙头纷纷布局投资咸阳。新材料也在咸阳有比较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去年,科隆新材在北交所上市。天成航材主要从事钛合金材料研发生产,今年也有望在深圳上市。
此外,咸阳市还抓住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成投用的机遇,推动咸阳经开区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要素向开发区集中、功能向开发区集成、产业向开发区集聚,以开发区‘一子落’带动发展‘全盘活’。”冷劲松表示。
当下,咸阳这座千年古城,正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用创新与实践回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