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皇后”,那非胡蝶莫属了,在和胡蝶同一时期的女星里,有两位命运截然不同的女子——默片皇后张织云与她在事业上的强劲对手阮玲玉。
一个被一个男人无情地抛弃,之后一蹶不振、落得悲惨下场,一个深陷在一个又一个情感漩涡之中,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走上自杀这条不归之路。
再看看胡蝶,她同样身处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同样面临着事业上的竞争和感情上的挫折。
但她却与张织云和阮玲玉截然不同,她有着与生俱来的乐观心态,不管是与张学良的绯闻闹的沸沸扬扬,又或是被戴笠软禁三年的黑暗时光,她都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和其他同时代的女星相比,其实胡蝶的出身很不错,她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优越家庭,父亲在京奉铁路上任职,而母亲亦是大家闺秀出身,虽不识字,却颇懂得一些处世之道。
胡蝶是他们家唯一的闺女,打小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她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跑,见识了不少新鲜事,人也特别机灵,跟谁都能聊得来,性格也比较随和圆滑。
她还学了一嘴的好本事,北京话、广东话、上海话,说得那叫一个溜,而且,因为见识广、眼界宽,她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8岁时,她进入天津女子学院学习,酷爱读书的她,心中怀揣着一个演员梦。
尽管当时家人并不支持,但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自身的天赋,在16岁那年考入中华电影学校,踏上了演艺之路。
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胡蝶,心里一直怀揣着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为了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她可没少下功夫。
一有空就琢磨演技,看书学习,还专门跑去向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请教。
等到从学校毕业,胡蝶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机会,接到了电影拍摄的邀约,很快蝴蝶就在上海滩火了起来,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热议的明星。
从老照片中能看到,胡蝶长得确实漂亮,是一种极具东方韵味的古典美,同时又巧妙地融合了新时代的格调。
她的浓眉宽度适中,为她的面容增添了几分端庄与大气,圆润的杏核眼,明亮而灵动,脸盘是圆圆的,看惯了那些瓜子脸,在看胡蝶给人一种亲切、和善的感觉。
而那一对深深的酒窝,更是她最典型的标志,每当她抿嘴而笑,酒窝若隐若现,甜美动人,连女观众也深深为之倾心。
出色的外貌优势加上日益精湛达到演技,胡蝶很快受邀出演电影《秋扇怨》的女主角,还遇见了自己的初恋林雪怀。
两人将戏中的夫妻身份延续到戏外,19岁的胡蝶不顾家人反对,和林雪怀举办了隆重的订婚仪式,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婚姻也一样,少女时期的胡蝶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在婚后,林雪怀打破了胡蝶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林雪怀这人,天分不算高,可以说是资质平平,在电影圈里混得越来越差,名气一天不如一天。
可胡蝶的事业却是一路高歌猛进,红得发紫,这么一来,俩人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平时相处的时候,矛盾和摩擦也就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僵。
胡蝶其实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她心里还是念着旧情的,为了能让林雪怀找回点自信,她咬咬牙,拿出了自己的一笔积蓄。
在四川路上帮他开了一家叫“胡蝶百货”的商店,想着让他能在事业上重新振作起来,找回点做男人的尊严。
然而林雪怀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由于经营不善,差不多将资本耗光了,并且染上了泡舞厅等不好习气,行事日益荒唐,最后,林雪怀甚至向忙于事业的胡蝶率先提出了退婚。
但这段经历并未打倒她,反而让她更加坚强,此后,她全身心投入到演艺事业中,不断挑战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她饰演过姨娘、慈母、女教师、女演员、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工厂女工等跨越不同阶层的诸多女性角色,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
对于胡蝶来说,1931年是一个是非之年,不仅是这一场闹到满城风雨的退婚官司,更有一场让她难以洗清自己的政治绯闻。
按照坊间传说,9·18之夜,在东北三省沦亡的危难之际,正是胡蝶陪着张学良在纸醉金迷中翩翩起舞,更有辛亥革命元老马君武的《哀沈阳》为证:“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马君武诗中的赵四即张学良的红粉知己赵一荻;朱五即朱湄筠,原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代总理朱启钤的第5个女儿。
自从马君武的诗作发表后,各报广泛为转载,并传诵一时,从此,张学良被国人骂为“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胡蝶则被视为“红颜祸水”,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
面对这些误解,胡蝶表现得相当冷静和理智,她既没有急着跳出来为自己辩解,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比如寻死觅活之类的。
相反,她选择了在11月21日和22日这两天,连续在《申报》上发表声明,明确地辟谣,把事情说清楚,之后,她就彻底放下了这件事,不再纠结于那些无端的指责和猜测,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1933年,在上海《明星日报》的评选中,胡蝶以213334的票数超越陈玉梅、阮玲玉,以绝对优势当选“电影皇后”。
这一称号,是对她演艺成就的高度认可,从此,“电影皇后”便与胡蝶的名字紧密相连。
在事业一路顺遂、发展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个名叫潘有声的男人悄然走进了胡蝶的生活,当胡蝶与潘有声初次相遇时,她刚好23岁。
23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正是如花朵般最娇艳、最丰盈美好的年纪。
潘有声,当时只是上海德兴洋行茶叶部里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员,他既没有雄厚的财富,也没有显赫的权势,但他却是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人。
他做事情特别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对待身边的人,他诚恳又热情,而且他特别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从不食言。
就拿他做的茶叶生意来说吧,只要他稍微品上一口茶,就能准确地说出这茶叶是产自哪个地方,是什么品级的,这份对茶叶的专业和了解,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而且,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十分得体,真诚善良又懂得分寸,深得胡蝶父亲的欣赏。
潘有声也发现胡蝶有着其他女影星所不具备的优点,她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当红明星,可在人前却从不摆架子。
早在初见她时,潘有声就心动情牵,对胡蝶的性格为人了解越多,就爱得越深。
但他觉得自己和胡蝶身份地位悬殊,迟迟不敢向她展开爱情攻势,只是默默地关心她,知冷知热地疼惜她。
1935年冬季,在走过漫长的马拉松恋爱后,胡蝶和潘有声举办了一个中规中矩的隆重婚礼,正式结为夫妻,婚后,胡蝶渐渐淡出影坛,每年只接拍一两部影片。
她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陪伴家人身上,常为自己的厨艺得到丈夫的夸奖而“沾沾自喜”。
本来胡蝶就应该这样幸福平静的生活下去,可随着抗战的爆发,胡蝶成为了被困在牢笼中飞不出去的“蝴蝶。”
1937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新婚的胡蝶与潘有声,带着家人离开上海到香港避难,但不久,香港也沦陷了。
日本人“邀请”她赴东京拍摄一部名为《胡蝶游东京》的纪录片,宣扬所谓的“中日友善”。
她不愿意趟这浑水,只好设法应付,她用自己怀孕了的借口暂时把日本人敷衍过去,但她深知,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继续留在香港,早晚要出事,于是她又拖家带口偷偷迁回内地。
胡蝶夫妇将历年积存的财物装成30只箱子,托人代运回国,然而行至广东,胡蝶一家便听闻了财物丢失的噩耗。
为寻得原物,一个朋友就把她介绍给特务头子戴笠,听说戴笠有办法找回珠宝,胡蝶便硬着头皮与其交往。
陷入经济困境的胡蝶,就这样一步一步主动钻入了戴笠“金屋藏娇”的戏码。
为了博得美人的心,戴笠不仅出资购买了一批财物送给胡蝶,还修葺了原本便相当豪华的杨家山公馆供胡蝶居住。
此时,可怜的潘有声毫不知情,他被戴笠支到了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九死一生,才回到重庆。
1946年,戴笠意外死亡,重获自由的胡蝶终于等来了与丈夫的重聚,对这三年,她从不提及,潘有声也不心存芥蒂。
在香港,胡蝶又拍起电影,她还帮助丈夫开了一家暖瓶厂,生产蝴蝶牌暖水瓶,过起了夫唱妇随、同甘共苦、怡然自得的日子。
二人在香港一起度过了6年幸福生活后,潘有声病逝,伤心不已的胡蝶选择了息影,十年后才重新拍起了电影。
52岁的胡蝶迎来事业的第二春,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成了中国第一位“亚洲影后”。
1989年,胡蝶在温哥华留下一句“蝴蝶要飞走了。”病逝,终年81岁,按照她的嘱托,孩子们将她与丈夫潘有声合葬在一起。
如今,当我们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仿佛还能看到胡蝶那美丽的身影。
她就像一只在乱世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用自己的翅膀划破了黑暗的天空,留下了永恒的传奇。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张学良曾被批"抱阿娇"坐视东北沦陷 胡蝶成祸水(2)2009年08月18日
封面新闻——影后胡蝶:她的人生智慧,凌驾绿茶之上2016-12-18
中国水运报——胡蝶被戴笠霸占两年 释放后帮丈夫开暖瓶厂2013-07-22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