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口红线告急!出生率再创新低,中国如何破解生育困局​​

本月24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对二十届四中全会有关婚育政策做了专门解读。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倡导积极的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

这些政策安排有一个大背景,就是我国已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202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48‰。据专家预计,今年与2023年差不多,说明我国出生率达到新低。照这个趋势,14亿人口红线告急!如何破解生育困局成为一大挑战。

一 我国出生率再创新低

按照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规律,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伴随着人口总量递减。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人口总量减少属于正常现象。不过,为了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后劲”,任何国家都不会放任人口无底线减少下去,这也是我们高度关注人口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专家分析,未来人口数量变动由生育率决定,生育率越低,且维持时间越长,总人口减量越大。也由此出生率成为备受关注的指标性因素。

自2022年以来,我国的人口负增长趋势不断加深。2023年出生率是6.39‰,死亡率是7.87 ‰,人口自然增长率-1.48‰,2024年出生率为6.77‰,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有专家分析,2024年出生率有小幅度反弹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而今年预计会滑落到2023年的状态。而如果参照国际数据就会发现,这个状态已经是触底的“警戒值”了。

国际常用的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是总和生育率,简单理解就是同龄妇女在相同的育龄时段内平均每个妇女所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的正常值是2.1,也就是平均每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这样可以维持人口总量平衡;警戒线值是1.5,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23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 1.0 左右,远低于国际警戒值,与垫底的韩国同属国际最低水平。要知道,连长期低迷的日本都在1.3的水平!

由此可以看到,即便今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略高于2023年,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核心因素就是生育率偏低。

二 低出生率背后的现实原因

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呢?首先是结婚率偏低。我国的生育类型主要是传统的婚育,非婚生育还是少数,而当今的年轻人结婚意愿普遍降低。据统计,2021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3.6万对,2022年是683.5万对,2023年是768.2万对,2024年是610.6万对‌,其中2023年被认为是疫情之后的补偿性结婚潮,排除这个特例“干扰”就能清晰看到结婚人数连年锐减。而大众的直观感受是,身边初婚晚婚是常态,独身的也大有人在。想想看,年轻人连婚都不愿意结了,怎么可能会要孩子?

而即便结婚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也偏低,晚婚晚育趋势越发明显,这其中有两个常见心理。一是不想生。当生儿育女不再被赋予“传宗接代”这样的传统家族“使命”,而是成为年轻夫妻的个人选择时,他们会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考虑生育,比如很多年轻职场人会选择先打拼几年,稳固职场地位,再选择要小孩;而且如果生育两个孩子会拉低生活水平,压缩养育质量,那夫妻往往会选择只生一个。此外还有选择丁克的。

二是不敢生。这里涉及很多现实因素,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卷”。最常见的是职场“卷”。现在很多家庭女性也出来工作,她们往往会面临很多隐性“壁垒”,比如到了婚育年龄求职就会被问及“要不要孩子”,而在职休产假的,岗位不重要分分钟被换掉,岗位重要的也会被其他能人取代,因此推迟要小孩成了很多职场女性的无奈选择。

还有教育“卷”。这一点在教培行业整顿前体现得尤为突出。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和孩子就陷入马拉松式的“备考”循环:在幼儿园想上更好的小学,在小学想着“小升初”,在中学奔着中考,在高中望着高考,每一个阶段都有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内容让人眼花缭乱,收费更是水涨船高。这还不算其他生育成本。试想,条件一般的家庭哪里经得起这种“卷”?

三 如何破解生育困局​

所以要提高生育率,就要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比如解决行业内卷问题。行业竞争是正常现象,有竞争才有发展活力,但过度内卷对职场人及其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是直接的。这一点从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到。这次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此举不仅有利于企业和市场良性发展,对职场人及其家庭也是重大利好。

还有缓解婚育夫妻的教养成本。这里既有物质成本,也有时间成本。这方面有关部门也都考虑到了,也在做出相应的政策安排。比如9月8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依照《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育儿补贴申领正式全面开放。按照《方案》规定,无论是生一孩、二孩、三孩的家庭,每年都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

另外地方也有新尝试,比如北京成立的“社区亲子驿站”,杭州、上海等地建立的家庭服务中心,为育儿家庭提供托管托育服务,切实解决育儿家庭的难处。应该说,这方面的探索需要持续做下去。

实际上,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推行男女性双休产假,像瑞典就有90天的“父亲专属假”,还有比利时,在孩子12岁前父母可以共享4个月育儿假。

再比如社区的作用,像比利时的社区会在课后和假期组织一些活动,价格不贵、内容丰富,而且经济困难的家庭参加这样的活动还可以申请补助。

当然,企业也要积极行动,从基本的做起,比如消除职场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婚育职场女性的歧视。总之,解决生育难题,我们须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中国网.人口发展新趋势下,我们如何“突围”

http://www.china.com.cn/zhibo/content_118106688.shtml

北京新闻广播.反“内卷”,生育友好!重磅发布会要点汇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U0MDg0MQ==&mid=2652515813&idx=1&sn=169837976ace50bc486c4133c0063c47&chksm=81de84678be8023b092029f3c81def71a0c7b9883af642bb988730614072e733878da23cc8b4&scene=2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育儿   出生率   困局   新低   红线   中国   人口   生育率   婚育   我国   家庭   孩子   政策   比利时   总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