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的跨国之旅,带来了怎样的“文化共鸣”?

□贾碧玉(山西大学)

近日,越南胡志明市街头的奶茶店前,年轻人们举着印有中文标识的奶茶杯自拍打卡。这一幕不仅是消费潮流的缩影,更折射出中越两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互动模式——奶茶等消费品作为“看得见的纽带”,与机械设备、电子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构成的“看不见的纽带”,共同编织出两国经济文化交融的深层图景。这种“双纽带”叙事,既展现了民间消费的文化穿透力,也揭示了产业链协作的时代必然性。

中式奶茶在越南的流行,本质是一场文化解码与再编码的双向实践。当越南年轻人举起印有“伯牙绝弦”字样的奶茶杯时,他们消费的不仅是茶饮,更是对东方美学的普遍认同。中国品牌深谙此道,如喜茶推出咸蛋黄冰淇淋、茉莉奶白以越南红茶替代普洱茶等,这些本土化改造并非简单的口味调整,而是将中国茶文化转译为越南青年能共鸣的符号系统。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文化转译建立在两国共享的“茶文化基因”之上。从越南传统莲花茶到中国新式茶饮,茶作为文化载体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沟通角色,而现代奶茶通过社交媒体重构了这种历史连接,形成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

这场奶茶热潮背后,隐藏着中越产业链深度整合的精密齿轮。蜜雪冰城在越南的1300多家门店,不仅是品牌自身发展优势的凸显,更意味着从海南自贸区到越南仓储的供应链网络已然成型。中国机械装备支撑着越南电子组装业,越南的区位优势反哺中国消费品企业的区域化布局,这种“你中有我”的产业生态,使两国贸易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交换,升级为系统能力的协同输出。随着冷链物流、关税优惠、跨境支付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奶茶从广西街头到河内商圈仅需6小时,这种效率革命重塑了消费品的跨国流通范式。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奶茶经济正在催生全球化时代新型的合作范式。传统全球化叙事中,发展中国家常被定位为产业链末端的“代工厂”,但中越合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越南年轻人为中国奶茶买单的同时,其本土咖啡豆通过边境集市打开了国际消费市场;中国制冰机、封口机以关税优惠进入越南市场,提升当地茶饮业硬件水平,这种双向赋能打破了“中心-边缘”的固有结构。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合作催生了新型人力资本流动——中越合建的“越南-班·墨学院”既培养懂中文的技术工人,又输出通晓越南市场的管理者,人才环流与商品流通形成共振,助力国际产能合作。

站在文明互鉴的维度,奶茶的跨国之旅揭示了一种发展趋势——当代全球化已从“文化倾销”转向“文化共鸣”。当越南奶茶店用中国设备制作加入本地香茅的创意茶饮时,当中国品牌为适应越南气候研发专属冰沙配方时,这种微观层面的创新融合,实则展现了两国经济文化的动态平衡。它证明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不在于单向输出,而在于能否激发异质文化体系的创造性转化——正如越南青年将奶茶杯上的汉字纹身化为潮流符号,中国企业也从越南咖啡文化中汲取产品灵感,这种互动构建了超越地域的文化共识。

从边境集市“咖啡换奶茶”的原始交易,到产业链深度整合的系统协作,中越合作的双重纽带正在重构全球化的话语体系。奶茶的温度里,既飘散着文化交融的芬芳,也闪烁着产业合作的光芒。当历史学者未来回望这个时代,或许会如此记载——21世纪中叶的全球化转型,始于年轻人手中一杯奶茶的社交分享,成于无数产业链条的精密咬合。而这,正是新兴市场国家为世界提供的合作范式新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奶茶   越南   文化   精密   范式   图景   纽带   产业链   消费品   中国   共鸣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