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A股一路抬头,把国际金融市场的神经拨得生疼。
最先被影响的是美联储,到底要不要在九月按下降息键,原本还能装作胸有成竹,如今看来明显犹豫了。美国最怕的事无非两件:降息以后美元资产没了吸引力,全球流动性往外跑;这些钱如果不去欧洲不去日本,而是成排成排地流进中国,那就不是资金轮动,而是对华尔街的正面打击。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嘴上要弱美元、嘴下却盯着对冲基金,生怕它们把钱投到中国身上,货币口号和资本管制同框,逻辑自己冲突。
人民币这次的走强,表面上是股市带动人气,底子里是经济韧性打了一场防守反击。
8月下旬,美前财长耶伦公开发文,点名特朗普动美联储的危险:你要是把独立的央行改造成白宫的传声筒,利率每次开会都成政治宣示,最后砸的不是某个理事的饭碗,而是美元的金字招牌。
她把德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战后的匈牙利、近些年的阿根廷和土耳其搬出来做例子,意思再直白不过——别为了37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去赌美元的根基。
美元的权威一松动,市场最敏感。春夏以来,国内反内卷的行业政策开始落地,光伏、新能源链条首先冒头,制造业利润月度由负转正,外资对中国工厂的现金牛预期回来了。
韩国散户增持中概的劲头肉眼可见,境外机构的配置单子也开始回流。特朗普把对等关税撒了一圈,逼得不少央行求稳,干脆加码人民币资产,恰好美元资产那头又赶上美债被抛售、收益率蹿升,几处风一叠,黄金和人民币成了补漏洞的材料。
你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信号: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场景越铺越广,香港市场上人民币债的认购火爆,能源大宗的结算币种在悄悄变化。它们未必在一天之内改变格局,但美元的确定性变低,人民币资产的稳定性变高的趋势已经有了。
回头看特朗普的关税算盘,本来想复制广场协议那套剧本:别人货币主动升值、美国靠关税拦热钱、制造业回流,最后美国既赚增长又赚利差。结果今年四月关税消息一落地,中国这边没有按剧本行事,供货商与零售巨头很快把增量成本算清楚,谁承担心里都有数。
关税回旋镖的效果比想象中更快,消费终端价格顶不住,政坛还要给选民解释通胀。与此同时,一些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替代谈不上想替就替,产业链的脖子反倒被对方掐得更紧。
关税没有换来预期中的制造业回迁,却提前把资本吓走。中美三轮经贸沟通打开了窗口,风险资金见风向不对,夏季开始撤回此前的恐慌性外流。
8月28日,离岸人民币抬头冲破7.14,盘中摸到7.135,股市的赚钱效应带动外资买盘,外资的买盘又推着汇率走强,资金—资产—汇率形成正反馈,这种循环一旦建立,就很难喊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耶伦会在这个时点跳出来泼冷水。一边是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释放降息预期、美元走弱;另一边是白宫对美联储理事开刀的风声越传越真。
货币权威与行政权力相互掰手腕,华尔街在一边看得心里发毛,当决策的不确定性高于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资本的第一反应不是赌方向,而是找庇护。黄金、人民币、部分资源类资产的吸引力,于是被动被抬高。
很多年里,唱空人民币的人常用两条理由:一是中外利差,企业和资金有动机把钱搬到海外吃利息;二是关税压力,央行可能主动让汇率贬一点,替出口争时间。现实这回给了反例,那些曾经离开的资金,眼下正在找位置回来,股债汇三市联动,这才是人民币走强更深的逻辑。
这场博弈的细节还有很多。
央行在8月25日把中间价往上一顶,给市场一个明确参照,交易盘上的顺势力量被激活;A股的结构行情把讲得清楚的盈利排在前列,外资的钱不再抄大盘,而是盯着现金流和分红;银行间的跨境结算更顺,企业手里持有外币的必要性下降,结汇意愿提升。这些微观变化累在一起,就是宏观层面的形势变化。
美国这边,降息与否不再只是就业和通胀的单变量问题,还是资本流向和货币信誉的双重考量。降了,美元更弱、资产更挤,资金更愿意去风险回报比更高的地方;不降,经济的疲态更明显,债务利息更重,政治压力更大。无论哪条路,对人民币资产的边际利好短期内都在。
接下来要盯的不是一句趋势反转,外面看我们,看的是赚钱的连续性;我们看外面,看的是美元的可信度。两头的天平并不是非此即彼,但它的倾斜正在发生。
当人民币把7.2—7.1的闸口撬开大家自然会去问6字头是不是下一站。这个问题不用抢答。更重要的是,把经济这台发动机的转速稳住,把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做高,把跨境资金的通道打通。
等到这些都做扎实了,汇率在哪个整数位上停一停,反而没那么重要。对手的焦虑会继续写在屏幕上,但资金的选择会继续写在交易里。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