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问两位将军要什么赏赐?一位要官,一位要美人,结局各不相同


历史上皇帝猜忌大臣直接开杀的案例可不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揣摩皇上心思可不简单,搞不好小命不保,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屡屡发生,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吸取教训……

别看李世民整天被夸“千古一帝”,猜忌起来比谁都狠。农民出身的开国功臣张亮,因为养了500个干儿子,李世民直接扣帽子:“养这么多儿子想造反吧?”转头就把这个凌烟阁功臣砍了。还有个叫刘洎的大臣,就因为说了句“皇上病重得考虑接班人了”,被诬陷要学权臣霍光,李世民二话不说赐死。表面上他搞“君臣和谐”,实际上对威胁皇权的人零容忍。

金川血战

乾隆年间,西南边疆的金川地区如同一颗不安分的火种,山峦叠嶂间藏匿着屡屡反叛的土司势力。这里地形险峻,叛军依托高山密林,屡屡让清军吃尽苦头。

据《清史稿》记载,光是第二次金川之战,清军就耗银七千万两,伤亡过万,连主将温福都战死沙场。

就在这危局中,两位出身迥异的武将崭露头角,满洲贵族乌尔登与索伦族猛将海兰察。

乌尔登自幼熟读兵法,家族世代为将,骨子里带着世家子弟的傲气;海兰察则出身寒微,靠着一身骑射本领从底层士兵拼杀上来,性格直爽如北疆的风。两人虽是同僚,却暗中较劲,直到温福阵亡后,他们才被迫联手。

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乌尔登率军正面佯攻,吸引叛军主力,海兰察则带轻骑绕后截断粮道。叛军被前后夹击,溃不成军。

战后,乾隆看着捷报连连拍案:“此二人,真乃朕之虎狼!”

庆功宴上的生死选择题

凯旋回京那日,紫禁城张灯结彩。乾隆设宴犒赏,金银珠宝堆成小山,御马名画更是不计其数。

酒过三巡,乾隆突然抛出一句话:“尔等有何心愿?朕皆可成全。”

乌尔登率先跪地,声音铿锵:“臣愿永镇边疆,为陛下扫平四海!”这话听着忠心,实则藏着野心,他要的是兵权。

一旁的海兰察却挠挠头,咧嘴笑道:“皇上赏的够多了,要是能再给几个美人,臣这辈子就知足啦!”满朝文武哄堂大笑,连乾隆都忍俊不禁。

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随意的对话,竟是乾隆精心设计的“忠诚测试”。

史学家方北辰在《三国名将》中分析,帝王心术最忌“功高震主”,乌尔登索要兵权的举动,恰似当年年羹尧的影子;而海兰察的“好色”反倒让皇帝安心,贪图享乐之人,哪有造反的胆子?

君心难测

乾隆的赏赐很快兑现:乌尔登被派往西北镇守边关,海兰察则带着十名美姬回京享福。表面上看,乌尔登风光无限,实则被调往苦寒之地,兵权也被暗中削减;海兰察虽遭同僚耻笑,却成了乾隆身边的红人。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数年后,新疆大小和卓叛乱,乌尔登与海兰察奉命平叛。时值寒冬,粮草不继,五千清军被困雪山。苦等援军不至,乌尔登拼死突围,仅带出数百残兵。乾隆闻讯震怒,一道圣旨将乌尔登押赴刑场。

刑场上,乌尔登至死不解:“臣一心报国,何罪之有?”而海兰察虽被贬官,却因“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久又被重新启用。

乾隆的心思

其实说君心难测,对于乾隆皇帝来说,是很恰到好处的,因为他本身也是心思复杂多变。

早年他称得上是仁君,后期可以说是暴君。

刚上位时学他爹雍正太严苛,故意装宽厚。比如把雍正时期被流放的官员家属都放了,连文字狱犯人的家属都赦免,跟现在新领导上任收买人心一个套路。

但自从皇后富察氏去世(1748年),这哥们直接黑化,大臣们操办丧事出点小错就砍头,四川总督张广泗、军机大臣讷亲这些重臣说杀就杀,连皇后葬礼期间剃头的官员都被他当出气筒搞死。就跟现在社畜碰上领导心情不好,PPT字体不对就被开除一样离谱。

晚年对忠诚,他几乎是有执念的,常把“忠诚的狗比能干的人有用”挂在嘴边,可见其荒唐。

就拿和珅来说,明明他都知情,却对和珅纵容,就是因为和珅听他的话。

和珅这人能力跟开了挂似的,满汉蒙藏四语切换比翻译机还溜,财政、外交、打仗样样能接活。

乾隆下江南挥霍,和珅拍胸脯说不动国库,转头搞钱路子野得很,收盐商保护费、让官员交“议罪银”赎罪,硬是把乾隆的奢靡账单全包了。就跟现在公司里能拉来大单子的销售,老板明知他虚报发票也得忍着。

和珅把乾隆当爹伺候,皇上咳嗽一声他立马捧痰盂接,写诗拍马屁比乾隆亲儿子还积极。有次乾隆背《论语》卡壳,和珅秒接下一句,把老头哄得心花怒放。这种24小时提供情绪价值的“职场舔狗”,换了哪个领导都舍不得开。

所以到了晚年,乾隆皇帝的心思也不难猜,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听话。

忠诚与生存

乌尔登的悲剧,早在庆功宴上便已注定。乾隆曾对心腹大臣感叹:“忠臣如镜,照得朕心里发慌。”这话道破了帝王权术的本质,绝对的忠诚反而意味着不可控的风险。

正如《乾隆帝传》所述,乾隆对乌尔登的猜忌,源自他对汉人“狡兔死,走狗烹”历史的深刻警觉。

反观海兰察,他深谙“自污保身”之道。要美人、贪钱财,这些“缺点”成了他最好的护身符。晚年他官至一等超勇公,画像入紫光阁功臣列,乾隆甚至为他破了“非战死者不入昭忠祠”的规矩。

史学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点评:“海兰察的智慧,在于他看透了专制皇权下,做个‘有瑕疵的能臣’比‘完美的忠臣’更安全。”

乌尔登被斩那日,京城飘着细雪。监斩官念完圣旨,叹道:“你要的太多,皇上给不起。”而千里之外的海兰察,正搂着新得的美妾围炉饮酒。

两人截然不同的结局,这也是封建官场残酷的生存法则。

当代学者王仲荦在《魏晋南北朝史》中写道:“专制制度下,臣子的安全阀不在功劳簿,而在君王的安心感。”这话放在乾隆朝再合适不过。

海兰察要美人,看似荒唐,实则是给皇帝递了把“放心锁”;乌尔登求兵权,虽是赤诚,却触动了皇权最敏感的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雍正   乾隆   兵权   叛军   乌尔   皇权   赏赐   皇上   大臣   忠诚   将军   皇帝   心思   结局   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