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为什么中国能学美国发债,却无法像美国一样处理债务?

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最近全球又在聊债务,美国那边债越欠越多,37万亿美元的账单像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而我国这边,虽然债务也不轻,但节奏稳、方向明,政府还显得游刃有余。

温铁军的一句话说得很扎心也很实在:“我们能学美国发债,却学不来美国处理债务的方式。”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根上的差别。

美国靠的是“美元霸权”兜底,债再多也有人抢着买单;我们靠的是“实打实”的内需,把债花在刀刃上,还得自己顶着风险慢慢消化。

这事儿乍一听像学不会美国的“高级玩法”,可真要细看,其实是我国走出了一条更接地气、更稳妥的发展路子。

美国那套“发债养天下”,看着风光,实则虚火

讲债务,绕不开美国。先说个实情,美国的国债现在已经冲上了37万亿美元的大关,人均背着超10万美元的债,听着就头皮发麻。但美国人并不慌,反而一副“债多不愁”的架势。这是为什么?说白了,美国玩的就是“全球转嫁风险”的套路。

美国的发债方式很简单粗暴:财政部发国债,美联储印美元,外国投资者接盘。这事儿能成,全靠美元在全球的地位。现在全球七成的贸易结算还用美元,外汇储备里也有一多半是美元。换句话说,美国一打喷嚏,别人得先感冒。

这模式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玩得越来越熟练。那会儿美国经济一塌糊涂,美联储干脆开大水龙头,搞了好几轮量化宽松,买回自家国债,把市场上的资产价格抬起来。债是借了,泡沫也吹起来了,眼看着华尔街股市重新繁荣,普通人却还是捉襟见肘。

到了2025年,美国又一次把债务上限提高了,财政部甚至动用了所谓的“非常措施”来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什么暂停投资、推迟支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玩得比谁都溜。这种做法说实话,不是没有风险,只不过别人不敢碰,美国敢玩。

但这种玩法也不是没有代价。现在美国一年光是付国债利息就得上万亿美元,占了财政支出的大头。政府债务利息快赶上军费了,这还怎么玩?但美国还是硬撑着,靠的就是全球对美元的信任。

这就好比一个人欠了一屁股债,但他住别墅、开豪车,银行还抢着给他贷款。为啥?因为他名气大,信用高。可一旦大家开始怀疑他能不能还得起,这楼就塌了。

温铁军就说得明白,美国这套玩法,说白了就是“靠别人兜底”。他们能发债,是因为别人买单;他们能继续发,是因为美元还能扛。

中国学会了发债,但没法“甩锅”,只能靠自己扛

说完美国,我们再来看我国的情况。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超过50万亿元,全国政府总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在88%左右,听起来也不低。不过和美国那种“全球撒网”不一样,我国的债务主要是花在自己身上,投到老百姓能看得见的地方。

这几年,我国的债务结构逐步优化,钱都往基建、民生、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这些领域砸。比如疫情那会儿,中央专门发了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就是为了兜住基层财政和保障医院、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

到了2025年,绿色债、数字债成了新热门,不少地方还推出了“项目收益债”,把债务和效益挂钩,避免“借新还旧”的死循环。

说白了,我们是拿债务来修路、建桥、补短板,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发展。

而且,和美国“美元一印,全世界买单”不同,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起步。现在人民币在全世界贸易结算的占比大概也就4%左右,做外汇储备的国家也还不多。我们没法靠人民币全球循环来“输出债务”,只能靠内部消化。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仅得会借钱,还得会花钱、还钱,还得盯着每一笔债务投向哪儿、有没有效益、能不能带动就业和消费。否则,债务堆上去了,经济没起来,那才是真麻烦。

温铁军就说了,我国能发债,是因为我们有市场、有内需、有发展潜力。但处理债务,靠的是制度设计、政策工具和经济基本盘,而不是一张印钞机。

来龙去脉:发债这条路,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

我国走上发债这条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在90年代末,地方财政吃紧,中央开始允许地方政府试点发债。那时候还比较谨慎,额度、用途都卡得死死的。后来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为了稳增长、保就业,开始大手笔搞投资,地方政府债务迅速上来了。

2015年是个分水岭。那一年,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开始更加积极,同时也推进地方债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可以发“专项债”来支持项目建设,但必须和项目收益挂钩,不能随便乱花。

到了2020年疫情暴发,财政政策进一步加码,中央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齐上阵,稳住了经济的基本盘。那时候很多人担心债务会不会失控,但事实证明,只要钱花得对,债务不是包袱,反而是动力。

现在,我们发债的节奏更讲究科学统筹,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协调配合,既保增长,也防风险。比如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增政府债务约11.86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这不是瞎发,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保障就业。

同时,技术上也在不断创新,绿色债、数字债、碳中和债陆续登场,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战略重点,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债务的可持续性。

说到底,我们发债,不是为了“借钱过日子”,而是为了“借力发展”,这是根本的态度差别。

制度决定路径,各走各的道,谁都不能照抄谁

很多人觉得,美国那套做法看着挺潇洒,为什么我们不照着抄?其实这就是温铁军提醒的关键问题。

美国的债务体系建立在全球金融霸权之上,它可以“借一还十”,甚至根本不用还,靠的是美元的地位和全球的信任。可一旦这信任出问题,系统就会失控。

我国的债务体系则建立在“实物经济”和“制度杠杆”上,必须靠实际增长来消化债务。我们没有那么多“金融泡泡”可以吹,只能靠“干出来”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债务虽然多,但结构清晰、风险可控、利息负担低。

这就像一个靠信用卡过日子的人和一个靠工资养家的家庭,表面上看账单都很高,但本质完全不同。信用卡那边一旦失业,信用破产,立刻崩盘;而工资家庭虽然日子紧点,但稳扎稳打,不容易翻车。

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美国那边债务增长快得惊人,但经济增速却跟不上,风险就在积累。而我国虽然也在发债,但节奏把控得住,钱花得有方向,经济韧性也强。

说到底,发债这件事,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美国靠“全球信用”,我们靠“国家治理”;他们靠“印钞生钱”,我们靠“干活还债”。

温铁军那句话不是说我们“不如美国”,而是告诉大家,我们有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套路。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变局频繁的背景下,谁能稳住基本盘,谁就能走得更远。

未来的路还长,债务也不会消失。关键是我们要知道,债务不是魔法棒,更不是提款机,它是建设的工具,是责任的试金石。

我们不能靠“印出来的繁荣”,只能靠“干出来的未来”。这条路虽然不轻松,但更踏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有资格对世界说,我们的债务,不是负担,而是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财经   美国   铁军   债务   中国   美元   全球   我国   国债   风险   经济   地方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