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66年盛夏,一群人挥动铁锤凿开一座三合土封固的墓冢,令人吃惊的是,棺内仅存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却不见尸身,这具残缺的遗骸,正是晚清权倾朝野的总管太监李莲英。
关于李莲英的死因,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而从他墓中的情形来看,他的尸身竟是身首异处的状态,这似乎在暗示,李莲英并非自然死亡。
不过呢,对于太监下葬时身首分离这种情况,也有另一种解释,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迷信,对祖宗观念极为看重。
太监们因为身体残缺,就觉得这是对祖宗容颜的一种玷污,是件大不敬、有辱门风的事,他们想着自己死后哪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啊。
这么一来,就有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了:李莲英死后究竟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迷信观念,才落得个只葬头颅、舍弃身体的结局呢?这还真不好说。
李莲英刚进宫的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名是李进喜,刚迈进紫禁城那高高的宫门,他就被分配到了奏事处当差。
后来李进喜又被调到了东路景仁宫,这景仁宫可是后宫佳丽们的居住之所,在宫里待了14年,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太监,渐渐磨炼得成熟稳重。
也就是在这进宫的第14个年头,慈禧太后注意到了李进喜,并就赐了他“莲英”这个名字,从此,李进喜这个名字就渐渐被人遗忘,李莲英成了他在宫里的新标签。
同治三年,李莲英已经16岁了,他被调到了长春宫,伺候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不过呢,这时候慈禧太后身边可不只有李莲英这一个得力太监,还有一位叫安德海的太监。
这安德海是当时宫里响当当的人物,恩宠正盛,他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宫里横着走,谁见了都得让他三分,他说话做事嚣张跋扈,年少张狂。
这张照片就是安德海和他的小跟班,由照片就能看出安德海狂妄自大的样子,翘着二郎腿,一副目中无人的神态。
可安德海就是太年轻气盛,不懂得收敛,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人把安德海给拿获了,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果断下令砍了他的脑袋。
这件事使李莲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
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年仅26岁的李莲英开始任储秀宫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可是李莲英这时候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变得显赫起来。
李莲英31岁时,已经可以和敬事房的大总管也就是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清朝的二品文官,级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对太监来说,二品顶戴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虽然如此,李莲英还是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
在清宫剧里,李莲英都是面如冠玉,气宇轩昂,但其实根据现有的照片来看,李莲英的长相并不好看,满脸脓包,面相阴狠,脸上坑坑洼洼,看着就让人不舒服。
他进宫后就成为慈禧的得宠太监,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里有他的圆滑世故,阿谀奉承;也有他的精明强干,阴狠毒辣。
能够在那波谲云诡的宫廷权力漩涡中心稳稳扎根,李莲英靠的可不是什么投机取巧的伎俩,而是他骨子里对慈禧太后坚定不移的忠诚。
他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在圆明园被烧,还是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又或者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一路西逃到西安。
李莲英对太后那是忠心不二,在为人处世上,更是谨小慎微到了极点,宫里人多嘴杂,是非也多,那些妃嫔宫娥、女官命妇们,难免会有犯错的时候。
要是换做别人,说不定就会趁机落井下石,在太后面前告上一状,好让自己出出风头,可李莲英呢,他从来不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儿,这也引得宫里的人都觉得他不错。
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爱和信任一天比一天深厚,这事儿在朝廷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议论和不安,毕竟,一个太监能得如此恩宠,在封建王朝里可不多见,自然容易招人侧目。
光绪十二年四月,那时候北洋海军已经训练得有模有样,实力不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就琢磨着,这么一支精锐之师,得让朝廷的大臣们亲眼瞧瞧,于是便上书朝廷,请求派位大臣来检阅检阅。
慈禧太后就指派了总理海军衙门的大臣醇亲王奕譞去北洋各个海口巡视一番,这奕譞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光绪皇帝载湉的亲爹,身份尊贵得很。
既然身份这么特殊,那随行的人员安排自然也不能马虎,得派些太监、御医跟着,以备不时之需。
奕譞这人,心思深沉,行事谨慎,慈禧太后召见他,跟他交代的时候,他心里就盘算开了,为了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疑,他主动提出,让太后身边最得宠的李莲英也跟着一起去。
奕譞心里明白,有李莲英在,太后那边也能更放心些,可这事儿在朝廷里一传开,马上就炸开了锅。
不少大臣心里头都不痛快,觉得让个太监跟着去检阅海军,成何体统,监察御史朱一新更是直接上书光绪皇帝,在奏折里把这事儿批了个痛快。
他说,派李莲英跟醇亲王一起去视察海军,实在是不合适,还说李莲英这人仗着太后的宠爱,狂妄自大,到处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简直是无法无天,朝廷应该好好查办他。
不过清代有个文人叫王照,他是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对这事儿却有不一样的看法,王照说,醇亲王离开京城以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会让李莲英在旁边陪着。
这其实是醇亲王故意这么做的,为的就是避免别人说他想揽权,有李莲英在旁边,他就可以说,自己只是例行公事,有什么事儿,李莲英都可以作证。
而李莲英呢,也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一直记着之前太监安德海的教训,所以李莲英每天都穿着朴素的衣服,老老实实地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准备给亲王装烟、递烟。
回到住处以后,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谁也不见,当时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官员,听说李莲英也跟着醇亲王来了,都想着趁机巴结巴结这位太后身边的大红人,说不定以后能捞到什么好处呢。
可他们左等右等,连李莲英的面都没见着,更别说巴结上了,从李莲英这一路上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还真是挺靠谱的,让人不得不信。
虽说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能直接证明李莲英插手朝廷政事、搅弄风云,但要说他贪财敛物,那可是板上钉钉、千真万确的事儿。
在宫廷这个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李莲英凭借着慈禧太后的宠信,积攒下了令人咋舌的巨额财产。
在河北大城的老家,那可是他的“大后方”,土地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光是耕地就有足足三十六顷,换算成现在的面积,那可是好大一片地!
至于那些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之类的浮财,更是堆积如山,根本没法算清楚到底值多少钱。
除了在银号、金店存了一大笔钱之外,他在皇宫里还藏着三百多万两现银,这么多银子,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晃眼。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李莲英心里就开始盘算着怎么安排自己这一大笔财产了,他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了七股。
土地这一块,他按照兄弟五个人平分,每人都能分到不少;钱财方面呢,他分成了七份,两个妹妹也没落下,同样有份。
后来,八国联军气势汹汹地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吓得脸色煞白,赶紧带着光绪皇帝和一帮文武百官,像一群没头苍蝇似的仓皇出逃。
等他们一路逃到山西以后,慈禧太后那股子骄奢淫逸的劲儿又上来了,排场摆得越来越大,吃穿用度,全都要地方官员来承担,这可把地方上折腾得够呛。
宫里的那些太监们,一看这情形,趁机在地方上大肆勒索钱财,他们仗着有太后撑腰,简直是无法无天,谁要是不给钱,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李莲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在地方上捞钱,还把手伸向了朝廷里那些办差的官员。
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这一天,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收到了一封让他头疼不已的信,是他写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信里详细记录了李莲英敲诈他的事。
其实,以慈禧太后那精明得像狐狸一样的性子,她怎么可能不知道身边这些太监们干的那些胡作非为的事儿呢?
只不过,在她眼里,只要这些太监不把手伸到朝政里去,不威胁到她的统治地位,还能把她伺候得舒舒服服的,那他们贪点钱财,在她看来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在她看来,这些太监就像是她养的“宠物”,偶尔犯点小错,只要不伤大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守孝一百天,以示深深的悼念,他经过慎重考虑,把太后历年赏赐的珍宝,共有七大捧盒,全部献给了隆裕太后。
为西太后守孝一百天期满后,在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底,李莲英就向隆裕太后磕头告退,就这样,李莲英悄悄地离开皇宫,不再出头露面。
关于李莲英的死,众说纷谈,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他死时,得到了清朝宫廷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
CCTV——[视频]发掘李莲英墓(上)2007年04月19日
《 文摘报 》——大太监李莲英最后的日子2016年11月03日
中国经济网 ——病故还是他杀:揭开李莲英死因之谜2009年02月05日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