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369
2025年09月25日 00:00 陕西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易经》有言:“艮其止,止其所也。”
事过则损,做人要有一个“度”。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任何人都无法替另一个人完成。
父母有父母的沧桑,子女有子女的历练,谁的人生都绕不开风雨。
过度的操心,并不能让他们少吃苦,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的枷锁。
与其整日焦虑,不如修炼自己,人生的答案,从来都在自己身上。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
“爱一个人,不是把他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最自然的心愿。
然而,事事都包办,过度的插手,孩子心里压抑,父母心里疲惫,家庭氛围也随之沉重。
爱要有界限,学会信任,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福气。
古时候有个木匠,他的儿子从小不爱学手艺,而是喜欢读书。
父亲觉得读书不能养家,坚持让他跟着自己学活。
儿子每天干活心不在焉,常常出错,被父亲责骂。
后来,这个儿子偷偷跑去考秀才,居然高中,成为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
等父亲年老时,靠的不是儿子的木匠手艺,而是他在书院的稳定收入。
父亲这才明白,自己的操心,不仅差点毁了儿子,也差点断了儿子自己的路。
鲁迅先生说: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孩子的成长,注定要伴随疼痛。
每一次摔倒,都是他们心智的磨砺;每一次跌撞,都是他们生命的雕刻。
正如《淮南子》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的爱,是给予工具,而不是代劳;是点亮灯塔,而不是背其前行。
经营好自己,做孩子的后盾,比事无巨细的包办更有力量。
《孟子》有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孝顺是中华文化的根,但孝顺绝不是把父母当孩子一般看管。
很多人总觉得父母年纪大了,就该按照子女的安排生活。
吃什么,去哪儿,做什么,都被牢牢掌控。
殊不知,这样的“好意”,常常成了束缚。
一位作家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年轻能干的姑娘小牛,创业有成,公司蒸蒸日上。
可没多久,她却满脸愁苦,说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原来,她的父母搬来与她同住,本是团聚的好事,却让她焦头烂额。
小牛性子细心,却爱事事操心:
手机要她买,操作要她教,还一再叮咛别接陌生电话;
出门她装了定位,父母走远点就不停提醒;吃饭睡觉,她也盯得紧。
才半个月,父母耐心全无,当面争吵了起来,小牛心力交瘁,几近崩溃。
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父母的意愿比子女的关切更重要。
尊重,是最高级的孝顺。
子女要学会在旁守护,而不是一味掌控。
与其把心力放在凡事都亲劳亲为上,不如多点和颜悦色,多加陪伴,给他们些心灵慰藉。
《警世通言》中提到:“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人生是自己的修行,痛苦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要付出自己的学费,没有谁能替谁交。
《杂谈》载有一事,关乎少年仲珩的转变。
仲珩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却性子跳脱。
父亲常叮嘱他处世要谨慎,他却总嫌这话迂腐,依旧爱做些冒失事,让家人牵挂。
一日,他和伙伴去郊外,见野果红艳便随手摘吃。
不料野果带瘴气,他吃下后高烧腹痛,病危到大夫都摇头,家人日夜守在床前。
病愈后,仲珩望着操劳的父亲,终于懂了叮嘱里的深意。
从此他收起莽撞,遇事沉稳,那场大病,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
人生的智慧,往往是流过泪、受过伤之后,才刻进骨子里。
而我们能改变的,永远只有自己。
做那个默默陪伴的人:
在孩子跌跌撞撞探索世界时,安静守护,不急于纠正;
在父母固守多年的习惯时,耐心倾听,不强行改变。
轻轻托举,孩子需要支撑时,递上温暖的手,父母面临困境时,撑起可靠的肩。
互相尊重彼此,在自己的人生里自然生长,才是对亲情、对关系最妥帖的成全。
一位智者说过:“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责任,是先对自己负责。
修炼好自己,不为改变他人,只为在风雨来时,你能成为那把最稳的伞。
当你变得从容、温暖、有力量,你自然会是家人的避风港和精神依靠。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她成为母亲后,一度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家庭身上,几乎放弃了自我成长。
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
一个停止成长的母亲,怎么真正引领孩子?
于是她重新开始读书、工作、提升自己,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结果,孩子反而更愿意以她为榜样,家庭氛围也变得轻松而积极。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替别人背负,而是成就自己。
当你变得积极、乐观、充实,你的能量自然会影响身边的人。
所以,少些操心,多些修身。
到了一定年纪,更应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一个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心态,积极的生活......
唯有安顿好自己,才是给家人最深的庇佑,亦是生命的最大意义。
▽
一位作家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怀抱着使命出生。”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必经之路。
凡事太过,插手太多,不过是徒劳。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亲人跌倒时,递上一只温暖的手。
力所不能及之外,再去为他们托举与兜底。
对孩子,放下焦虑,给予信任;对父母,放下担忧,给予尊重;对自己,放下执着,活出光芒。
把心安顿在自己身上,活好自己,便是对家人最深的爱,也是对世界最好的交代。
点亮文末“爱心”,欢迎转发分享!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