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某一年,四川眉山一带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然后就有了一句传言:“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眉山天地灵气,好像都被“三苏”吸收了。
这当然是故事,眉山自古文风很盛,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期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当然,“八百进士”中,“三苏”是翘楚。
眉山是“三苏”的眉山——甚至可以说,是苏轼的眉山。来眉山,就是为了苏东坡。
我们的车停在一个医院里面,出门就是文化街,走几十米就是三苏祠的西门。
“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门中间是何绍基题写的“三苏祠”,我们来的早第一批进门,门票40元。
这里还是一个全国文保单位。
西门是侧门,进去就是园林树木,最多的就是翠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
路旁的式苏轩里面不小,是一组小青瓦房面,门前有宋代古渠,旁边是巨大的芭蕉树,绿荫如盖。
院子里面陈列的东西不少,有三苏生平,文物文献,要是慢慢看,半个小时是转不完的。
出来就是披风榭,始建于南宋。当年陆游来蜀中,写下《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当年这里是有东坡像的。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高台老仙谁所写,仰视眉宇寒峥嵘。”陆放翁还是很崇拜东坡的。
现在的披风榭是清代重建,重檐歇山顶,四周设美人靠栏杆,一面临水。
对面就是东坡盘陀像。东坡盘陀坐像源于北宋李伯时画的“东坡盘陀画像”,画像碑刻上有苏辙词:“乐哉子瞻,居水中坻。野衣黄冠,非世所羁。横策欲言,问者为谁?我欲衣裳,溯游从之,有叩即鸣,亦发我私。人曰吾兄,我曰我师。”
池塘里种满了荷花。当年苏洵也在院子种植荷花,嘉祐二年,池塘盛开并蒂莲,苏轼、苏辙同年中进士,形成“瑞莲兆科甲”的传说。
此后,“苏池瑞莲”成为眉州八景之首。
来凤轩是苏轼苏辙兄弟住处和学习的地方,后来就成了“来凤轩”,苏轼苏辙就是两个小雏凤。
木假山堂与启贤堂背靠背,堂上堆乌木,状若三峰耸峙,象征三苏父子卓然独立的风骨节操。
这是清代人修的,但是当年苏洵家藏木假山,甚喜之,曾作《木假山记》。历来文人墨客对木假山堂吟咏甚多。
从这里往南就是主体建筑,启贤堂清代古建,为苏氏家族供奉祖先的祭堂,堂前存有苏宅古井及苏洵手植黄荆树。
“启贤”寓意为承袭先贤、传承家风,堂内陈列唐代苏味道画像及苏氏世系图表。
古井是三苏父子一家生活饮用的水井,是苏家留下的唯一遗迹,据说饮此神奇的井水,考试都能考个好成绩。
井旁有一株约有三百年树龄的黄荆树,据说是苏洵亲手所栽。不知道苏洵当年有没有用这棵树上的枝条,抽打过苏家兄弟。
“黄荆条子出好人”,这可是最古老的教育。
苏宅古井旁还有两棵金桂、一棵银桂,都有200年以上的树龄了,这也隐喻三苏父子。
我来的时候,正是桂树开花的时候,满院子飘落着细小的花朵。
“是父是子”,就是“人家的父亲人家的儿子”,典型的“啥蔓蔓结啥蛋蛋”。
这就到南门口了,门内有棵千年黄葛树,号称“眉州第一树”。
树在三苏祠说是眉州第一,大家都没二话。
沿着南门中轴线两侧还有很多展示。三苏祠本为三苏故宅,元代改宅为祠,后经历代修缮扩建,直至形成今天的规模。
这里陈列的并蒂莲,我真是第一次见到。
东边还有荷池,景色不错。
东院有晚香堂,得名于苏轼的《晚香堂苏帖》,前有一尊东坡像,高冠竹杖,颇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
这里的一圈碑廊,大多是苏轼的碑帖复刻,也有历代名人抄录三苏的诗词碑刻,都是现在复刻的,但是挺多挺全乎。
我们沿着来时的路从西门返回,三苏祠算是转完了。
不得不说,三苏祠的环境幽美,即使对三苏没有什么特色的喜欢,这里也是值得来转转的。
从三苏祠出来,我们前往远景楼,远景楼得名苏东坡撰写《眉州远景楼记》,是应当时眉州知州黎希声之请而写。
历史上的远景楼早就没有了,2003年底眉山市政府决定在东坡湖西岸重修远景楼,主楼共13层,高80米,采用明十三暗十四的结构设计,是国内最高最大的仿古建筑之一,重现了古代远景楼的辉煌。
在远景楼可以登高望远,欣赏东坡湖全景,领略岷江河风光,尽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的意境。
至此,我们的眉州之行就算结束了,其实眉州还有东坡水街,还有很多有关东坡故事的地方,只能留待下次了。
东坡先生,这厢有礼。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