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第一城”,为何是深圳?

11月13日,全球首批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在深圳实现量产交付,在各界引发轩然大波。

其制造公司“优必选”声称:这批机器人马上将会被分批投入社会生产和智能制造领域,且计划在年底之前实现五百台的交付。

为宣传,优必选还专门拍摄了“开箱视频”。

箱门打开,银白交织,数百台人形机器排列整齐,精致又充满未来科技化的流畅机身让不少网友感叹“有种《机械公敌》走进现实的既视感。”

“量产”、“交付”这两个词,在机器人工业化进程中的意义,绝非只是组装一条流水线那么简单。

高精尖产业的原料、设计、技术、系统,整合起来异常艰难,能够实现完全的国内量产,优必选背后的产业链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和庞大。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这家企业,而是从零开始,构建了整条机器人生态链真正的幕后功臣——深圳。

深圳,一个在不同时代,总能书写不同传奇的城市。

1979年以前,宝安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人们世代以打渔为生,而这个以勇敢、坚韧为品格的职业,于1979年3月份,滋生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深圳人”。

1979年,深圳正式成为中央规划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但那个时候所谓“特区”,远没有如今这么高大上。

“三天一层楼、半年一条路、两年一个新区”的建设成就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固然是不可复制的“来时奇迹”,可站在巨人的肩膀往回看,深圳的来时路同样是一片泥沼。

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圳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的大本营之一。

宝安和龙岗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电子厂,流水线上流动的,是无数机械麻木的工人、是即将销往全球的电子元器件、也是这个城市所有的机遇、前程和未来。

跨越世纪之交,时间来到00后,深圳顺应时代浪潮,着手转型。

大量的代加工工厂迁出,小而新的初创公司遍地开花,在深圳这个银白交织的大都市中,这些初创公司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方向——机械。

不过,在不同场景下,“机械”的定义是不同的。

比如,华为从开始的“交换机”,到后期的基础通信和智能终端,包括芯片技术,深耕的始终是数字业务。

BYD从最初制造电池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车企,能看到它主要攻坚的是汽车和电池领域。

腾讯,初期的寻呼系统和电信增值服务,成就了如今的互联网巨头。

大疆科技,从始至终只做一件事——无人机。

还有中兴、影石、顺丰......

这些生于深圳、长于深圳、成于深圳,如今依旧在深圳的企业,用他们的成功,将深圳变成了全国的“高新技术论道之地”。

所以,机器人行业能在深圳落地,是情理之中。

在机器人领域,如今的深圳,在各个层面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

根据数据,截止2024年,深圳机器人业内产值超2000亿,同比增长12.58%,经营“机器人”种类的企业达到74032家,同比增长39.64%。

在科技市场百花齐放的背景下,业外人士很难注意到,2024年,有223家企业申请了“机器人领域”相关专利,较2023年整整增长了10倍。

在这样以“技术”为主导的行业内,不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技术突破都如此飞速的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大环境的影响。

在当下的经营环境中,一个行业如果赚钱了,入局分蛋糕的人增加是必然,金融市场投资增加是肯定。

尽管竞争加剧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但朝阳产业的发展方向依旧会趋于正面,技术的突破也会越来越快。

另一方面,从市场反应来看,机器人的需求确实已经越来越高了。

优必选7月份中标的超9000万元的订单,曾创下“最大机器人订单”记录。

但这个记录在后来的几个月里,被不断刷新,1.26亿、2.6亿、近5亿,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人”必定要从“偶然”走向“常态”,所以,提前布局很重要!

第二点,就是小环境的扶持。

我们这里说的“小”,是空间意义上的“小”。

相较我国知名度较高的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深圳的空间优势并不明显。

1997.47平方千米的土地,常住人口有1798.95万人,一般人仅仅只是在这里生活,拥挤的人群就让人呼吸困难了。

更何况,截止到2025年7月底,深圳市登记在册的企业数量为283.3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在极其需要空间运转的“机械技术”门类中,深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吃香的。

深圳自然也清楚自家短板在何处。

所以,从认定方向开始,深圳一直在做的,就是如何把这种劣势转变为优势。

它使用了非常妙的一招——合作。

首先是城与城的合作。

从制造的角度来说,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首先让深圳和周围城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亲朋”合作关系。

这种情况下,此前外流到周围城市的“代加工”工厂在当今科技水平提升的情况下,能非常顺利的承接上国内高新科技的加工产品。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粤港澳经济带的形成,香港的金融市场和国际化视野、广州的产业腹地和多远工业体系,让深圳这个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的城市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其次,官方市场协同发力。

纵观全国,深圳的人才引进福利可称得上首屈一指。

为高端紧缺人员、优秀的技术人员、知名高校学生在奖金、住房、申报层面大开方便之门,为当地企业全年全方位输送人才。

企业层面,不说税收、补贴、创业贷款方面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撑,就深圳本身已经成熟的全体系机械制造系统,也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无可替代的城市。

最后,企业和企业心照不宣的配合。

速腾聚创的雷达、汇川技术的伺服系统、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优必选的整机技术......

工业社会中,每一条产业链的形成都是伟大的。

当人型机器人开始行走的那瞬间,这种伟大就有了意义。

2026年,深圳将成为APEC举办地。

这是自2001年的上海、2014年的北京之后,第3次落地中国。

《人民日报》评价:深圳是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象征!

从深圳在每个历史节点的正确选择能看出来,这个城市最终能为机器人行业扫出一片广阔的场地,绝非一日之功。

毕竟,工业城市的类别的优势是有较大差距的。

辽中南的钢铁机械、石油化工;武汉的汽车钢铁、光电子;成都的电子信息、航天技术......

从传统行业过度到现代化产业的流程,在中国很巧合的是由北到南的往下走。

但从基础工业、到人才储备、再到经济支撑,比深圳有优势的城市难道没有吗?

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45年前,“圈”划在了另一个城市,“深圳”未必是深圳。

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深圳抓住了,才有了如今的“中国工业第一城”。

科技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下环境中,深圳做到了极致,有机械的冷硬,也有永远能及时转型的圆滑。

当人类对科技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 ,科技才能真正为人类实现“逆天改命”。

而深圳,也必将凭借着当年那股坚韧、勇敢的品格,托举出了一个又一个打磨成功的“渔船”,扬帆远航。

参考资料:

[1]华商韬略:《深圳,正在迎来一场机器人“gm”》

[2]深圳特区报:《深圳人工智能将引领世界》

[3]千城记:《APEC为何选择深圳?答案藏在“大湾区逻辑”里》

[4]深圳商报:《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兑现期”》

作者|又又双

编辑|一乙木

—END—

图|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科技   人形   深圳   机器人   企业   技术   机械   中国   城市   产业   量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