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反复提到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发生过什么,竟如此重要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看《鬼吹灯》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一个细节:书里好几次都提到“公元前841年”。这不是随便编个年份吓人用的,而是有深意的。

历史上,这一年确实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进入“有记载历史”的分水岭。

为啥这么说?它到底发生了啥事,能让小说作者也忍不住频频提呢?

"闭嘴令"引爆的民怨

公元前841年的中国,正处于西周时期。

这时候的周王朝已经建立了将近300年,本该是根基稳固的时期,却因为一个叫姬胡的国君把事情搞砸了。

这位周厉王在位期间,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主儿。他天生性格暴躁,做事又霸道,老百姓在他眼里就跟蝼蚁差不多。

厉王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啥?就是他那"堵嘴"的招数。民间有句俗话叫"病来如山倒",而厉王统治下的民怨也是这样积累的。

最初只是税收重,贵族们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啊,忍不住在街头巷尾议论几句。

谁知道这事传到厉王耳朵里,他非但不反思,反而大发雷霆:"谁敢议论朝政,全家满门抄斩!"

周厉王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密探队伍,在镐京城内四处巡逻,专门抓那些敢说他坏话的人。

这下可好,镐京城里人人自危,走在街上连大气都不敢出。有一阵子,大家见面都不敢说话,只能互相使眼色。

这种压抑的氛围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像锅里的水,不断被加热,眼看着就要沸腾了。

镐京之围

公元前841年夏天的一天,镐京城外的农民们正常来城里卖农产品。

但这一天,他们没带多少农产品,而是人手一把农具。这些农具可不是用来干活的,他们心里有更大的计划。

事情的导火索是王宫又增加了一项新税收,这让本就难以维持生计的百姓彻底忍无可忍。

一个卖菜的老农在市场上大声喊道:"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还要给那个昏君上供?"

话音刚落,周围的人群立刻噤声,四处张望,生怕厉王的密探就在附近。

但这一次,没有人来抓这位老农。因为在场的几乎所有人,包括那些负责监视的士兵,都对厉王的暴政感到厌恶。

于是,这场原本应该立即被镇压的小小抗议,像星星之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甚至一些低级官吏,都拿起了手中的工具。

到了中午,镐京城内已经聚集了数万人。

他们手持农具,齐声呐喊,朝着王宫方向进发。这一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镐京之围"。

军队倒戈

国人暴动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厉王看到愤怒的民众包围王宫,立刻下令军队出动镇压。

军队统领接到命令后,却面临两难:一边是他们宣誓效忠的君王,另一边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和同胞。

军队统领最终做出了一个令厉王始料未及的决定。他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对抗他们。"

这句话如同一声号角,军队士兵纷纷放下武器,有的甚至加入了抗议的队伍。

这个时刻,是中国历史上军队首次大规模倒戈,拒绝镇压民众的事件。

厉王见状,脸色煞白。他没想到,自己一手培养的军队竟然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

没有了军队的保护,厉王只能仓皇出逃。他连夜离开王宫,在几个心腹的保护下,逃往山西霍州。

这场暴动没有任何预先的组织策划,却因为民众的共同怒火和军队的倒戈,成功推翻了一个暴君的统治。

这种自发的力量,正是这次事件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历史上的特殊政治实验

厉王逃走后,镐京城内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为了避免社会动荡,贵族们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最终,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贵族出面,暂时接管政权。

这两位就是周定公和召穆公。他们没有立即拥立新君,而是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两人共同执政,互相制衡。

这种制度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学家后来将这段时期称为"共和"时期。

"共和"的字面意思是"共同合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类似"共和"的政治形式。

周定公和召穆公执政期间,首先废除了厉王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了民间言论自由。

他们还邀请民间贤士参与政事,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种开明的政治风格,让百姓们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虽然这种"共和"政治只持续了十四年,但它在中国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证明了即使在古代专制社会,也可以有不同的政治尝试。

国人暴动的影响

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民变,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首先,这一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期"。所谓"信史",就是有确切记载、可以考证的历史。

在这之前的历史记载多有神话色彩,而从公元前841年开始,史书中的年月日变得更加精确可靠。

再就是,国人暴动对周朝的统治根基造成了严重动摇。

虽然后来周朝重新立君,但王权的神圣性已经受到质疑。这次暴动也为西周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次事件还确立了"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周定公和召穆公的政治实践证明,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才是长久稳定的执政之道。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人暴动也成为后世君王的重要政治教训。

明智的统治者都明白,民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过度压榨只会导致反抗。

正如后来的思想家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外,公元前841年在考古学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考古学家在鉴定文物时,常用这一年作为重要参照点,来判断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真伪。

《——【·结语·】——》

公元前841年,从那时起,统治者不得不正视民众的力量,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当忍无可忍的老百姓团结起来,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会被推翻。

这次事件距今已有近3000年,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依然鲜活:尊重民意、倾听民声,才是长久稳定的统治之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周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周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探析》(历史研究院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公元前   政治   暴动   军队   京城   民众   中国   共和   王宫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